我们知道,科举考试要从四书五经中出题。年深日久下,四书五经中可以充当考题的文句已经被出尽,为了不重复,于是考官们挖空心思地想些奇题怪题来出。截搭题就是其中一种。截搭题,就是在四书五经中不同的文句中截取些文字搭起来组成的题目,这样的题目就与正常题目大不相同,题目本身就是胡乱拼凑的,那该如何做答呢?一般来说,遇到截搭题,首先要辨明截搭题的来源,即从书中的那些句子中截取出来的,然后要根据被截取的句子的本来意思,审题做答,答题时要把被截取的句子的本来意思结合成一个整体来回答。举几个例子。最有名的“君夫人阳货欲”。不要一看到“夫人”,”阳货“就”欲“。如果这样根据字面意思回答,一分都没有。其实,”君夫人阳货欲“中,因为四书五经中,阳货只有一处出现,而君夫人出处甚多,但根据就近原则,要挑选与阳货最近的文句。所以,“君夫人”出自《论语季氏第十六》最后一句“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后半部分“阳货欲”三个字出自另外一篇《论语阳货第十七》“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更清楚点,君夫人的原文是: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翻译的话就是: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内的人称她为国君夫人,在其他国家的人面前称她为寡小君;别的国家的人也称她为国君夫人。阳货欲的原文是: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翻译是:阳货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不去拜见,他便送给孔子一头熟了的小猪。孔子打听到他不在家时,前往他那里去回拜表谢。却在途中遇见阳货。阳货对孔子说:“来!我同你说话。”孔子走过去,阳货说:“一个人怀藏本领却听任国家迷乱,可以叫作仁吗?”孔子说:“不可以。”“喜好参与政事而屡次错失时机,可以叫作聪明吗?”孔子说:“不可以。”时光很快地流逝了,岁月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去做官了。”注意,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这里的见是使动用法,意思是召孔子来拜见。不要理解成阳货去拜见孔子,孔子不见他。君夫人阳货欲,就是要根据以上原文,审题立意做答。即要把君夫人和阳货欲涉及到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写出篇统一的文章。那该怎样结合呢?比如说,上半君夫人,讲的是小国君主和大国君主的夫人都被尊称为“君夫人”。妇人从夫,夫为天子守土之臣,国有大小,职责如一,故礼敬如一,这是守礼有序的做法。下半阳货欲。阳货是谁?陪臣。欲什么?见孔子。孔子不见,为什么?阳货陪臣秉政,越礼乱政,这是不守礼的做法。于是连起来,就是圣人守礼,不为非礼。这是一种思路。还有是”王速出令反“。出自《孟子·梁惠王》“王速出令,反其旌倪”。原文是:王速出令,反其旌倪,止其重器,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止也。翻译是: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和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如果把它理解为大王发布命令造反,这样写,就不只是考不考得上的问题了。所以,这些截搭题,考生需要把它们建立起关系,既要合乎逻辑,又得从中阐发孔孟之道。这样,必须熟读四书五经,找到截搭题的原始来源,从源头处建立联系,就像现在的给材料作文一样,从中阐发孔孟之道。只要掌握方法,作答还是很容易的。举一些截搭题的例子,以飨观众。《大学》中有“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出题:又日新康诰曰。《孟子》中有“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之句,出题曰“顾鸿”。《孟子》中又有“驱虎豹犀象而远之”的句子,出题曰“驱虎”。《中庸》中有“及其广大,草木生焉”之句,出题曰“及其广大草”。《论语》中有“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出题曰“礼云玉”。《孟子》中有“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出题曰“十尺汤”。《孟子》中又有“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出题“七十里子”。《孟子》中又有“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之句,出题曰“谷与鱼”。《中庸》中有“上律天时,下袭水土”之句,出题曰“下袭水”。《孟子》中又有“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出题曰“宝珠”。掌握方法,这些题目不过牛刀小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