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1.电子课文;
2考点解析。
23《孟子》三章①
预习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查找资料,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借助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②,七里之郭,环③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④非不深也,兵革⑤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⑥,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⑨。得道⑩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①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年版)。孟子(约前—前),名轲(kē),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本课所选的三章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③〔环〕围。
④〔池〕护城河。
⑤〔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⑥〔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⑧〔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⑨〔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富贵不能淫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③岂不诚④大丈夫⑤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⑥。”
孟子曰:“是焉⑦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⑧也,父命之⑨;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⑩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1,胶鬲举于鱼盐之中22,管夷吾
————————————
①〔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②〔公孙衍(yǎn)〕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③〔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④〔诚〕真正,确实。
⑤〔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⑥〔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⑦〔焉〕怎么,哪里。
⑧〔丈夫之冠(ɡuàn)〕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表示成年。冠,行冠礼。
⑨〔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命,教导、训诲。
⑩〔戒〕告诫。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女家〕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
?〔夫子〕这里指丈夫。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妾妇,泛指妇女。旧时婚姻中,男女双方的地位不平等,女子须服从夫家,这是错误的封建伦理。孟子借此类比纵横家不立足于仁、义、礼等准则,只知道曲意顺从的行事作风。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从。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
21〔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举,选拔、任用。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chǔ)夯(hāng)实。筑,捣土用的杵。
22〔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举于士①,孙叔敖举于海②,百里奚举于市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④,空乏其身⑤,行拂乱其所为⑥,所以动心忍性⑦,曾益⑧其所不能。人恒过⑨,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⑩,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①〔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名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②〔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
③〔百里奚(xī)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yú)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市,集市。
④〔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⑤〔空(kòng)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财资缺乏。
⑥〔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⑦〔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⑧〔曾(zēnɡ)益〕增加。曾,同“增”。
⑨〔恒过〕常常犯错误。
⑩〔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
?〔入〕指在国内。
?〔法家拂(bì)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出〕指在国外。
?〔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思考探究
一熟读并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
二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背诵《富贵不能淫》中“居天下之广居……此之谓大丈夫”一段。
三《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积累拓展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五《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天时〕天气、时令。
〔如〕动词,比得上,赶上。
〔地利〕地理形势。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解析]开篇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最重要的条件。所谓“人和”,也就是下文说到的“多助”和“天下顺之”,也就是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天时、地利、人和,是古人在治国或作战方面经常强调的几种因素,如《荀子·王霸》云:“农夫朴力而塞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天时、地利为自然因素,天时即时令、气候等天气条件,地利即有利的地理形势;人和则为人为因素,即上下团结,人心所向。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城〕内城。
〔郭〕外城。
〔环而攻之〕包围起来攻打。环:围,包围。而:连词,表示连接的“围”与“攻”是承接关系,先“围”后“攻”。之:代词,指代前面说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而不胜〕却不能取胜。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译为“却”。
[解析]古时的城邑有外墙和内墙,外墙在内墙的外面,起保护内城的作用。外墙所围的范围是外城,称为“郭”;内墙所围的范围是内城,称为“城”。“东郭”这个姓氏的来源,是来自城市的居处位置。课本中的例子还有:①《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译文:青山横卧在外城的北面,白水环绕着东城。②《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译文: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相互搀扶着到城外去迎接。③《南安军》(文天祥):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译文: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有得到天时之处,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
〔夫〕发语词,读作fú,不译。
〔环而攻之〕包围起来攻打。环:围,包围。而:连词,表示连接的“围”与“攻”是承接关系,先“围”后“攻”。之:代词,指代前面说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有得天时者〕有得到天时的地方。者:代词,……的地方,之处。
〔然而不胜〕这样却不能取胜。然:代词,这样;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译为“却”。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判断句,语气助词“也”表示判断语气。是:代词,这。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
〔城非不高也〕这是判断句,用“非……也”表示否定性判断,译为“不是”。这里四个“非……也”的句式都是判断句,也是双重否定句,铺陈“地利”的有利条件,然后笔锋一转,说出了失败的结局,由此得出了“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坚利〕坚固锋利。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放弃。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去:离开。之:代词,指代城池。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⑨。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故曰〕所以说。[解析]“故曰”承接上文,先用三个否定的排比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依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顺理成章地推导出“人和”的重要性。接着得出正面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边界。域:区域、地域,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划分居民区域”“限制”。[解析]这是一个状语后置句,“不以封疆之界”是状语,修饰“域民”,应该理解为“不以封疆之界域民”,译为“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边界使人民定居下来”,因为状语比较长,翻译时也可以拿到后面,单独成句,所以,课本注为“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以:介词,译为“凭借、依靠”。后面两句“固国……,威天下……”,是同样的句式,都是状语后置句。封疆:划定边疆。之:助词,的。
〔固国〕巩固国防。固:动词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巩固”。
〔山溪〕山河、山川(指险要的地势)。
〔威天下〕震慑天下。威:形容词用为动词,使动用法,使……威服。
〔天下〕指当时的各诸侯国。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解析]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指坚持正义就能得到多方支持,违背正义就会陷于孤立无援。这一成语出自本文,确切地说,是出自《孟子·公孙丑下》。〔者〕代词,代指……的人(君主或国家)。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之至〕到极点。之:动词,到,达到。至:名词,极点、极端。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之〕背叛他。畔:同“叛”,背叛。之:代词,代指“失道者”。
〔天下顺之〕天下的各个诸侯国都归顺、服从他(指得道者)。之:代词,代指“得道者”。顺:归顺,服从。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故〕连词,所以。
〔君子有不战〕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就不战。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有:要么就。再如: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礼记·中庸》)译文:要么就不学,学了要是不会,就不罢休。
〔战必胜矣〕战就一定能胜利。必:副词,一定。矣:语气助词,表示陈述语气,不译。
[解析]此处从“得道”和“失道”两方面对比,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