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辅导245高考作文的临场平衡术

高考作文的临场平衡术文

徐飞这些天,有几位家长朋友让我猜猜今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范围。其中一位朋友还回忆起他当初的备考经历:老师圈定几个范围,然后大家有目的地去搜集素材。我曾经也这样指导过学生,将数百个作文题目关键词分类梳理,逐个排除,偶尔也会猜中,比如年江苏高考作文题“语言”,就赫然出现在我高考前讲座时给出的作文题目梳理表中。——但,这样的猜题只适合于由一两个关键词组成的“后话题作文”。对于命题愈发复杂的情境型或关系型作文题,即便猜中了大致方向,也不会有帮助,有时,反而会有负作用。比如,你刚刚写过一篇以“善良”为关键词的作文,然后参加苏锡常镇高三二模或上海闵行高三二模,看到作文题中熟悉的“善良”一词,我真不知道该为你庆幸还是担忧?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正确是我们要坚持的立场,善良是我们要坚守的品格。如果二者不可得兼,你该如何选择?要求:请选取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善良不只是一种常识,它更是一种行动,不通过行动表达,人就渐渐失去善良。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字。反猜题,反套作,在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中愈来愈突出。我相信,绝大多数高三师生在看到当年高考作文题的第一时间,会有一种“扑空”的失落感。你或许会问:那高考前我该如何备考作文?我的建议是:给自己的作文来一次诊断,清楚自己作文的优势与不足,并且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在原有基础上选点突破,争取多得三五分。我并不主张,在高考前一味多写。如果不清楚自己的写作缺陷,一味多写,只是在不断巩固强化自己的写作弱点。相反,如果瞄准自己的弱点,不断修改升格旧作,更有希望获得高分。而不少同学的困惑是,不清楚自己作文的病灶何在,找不到改进作文的发力点。其实,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站在阅卷老师的立场,想想他们希望看到怎样的作文。就我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与其他老师的交流来看,我认为阅卷老师尽管眼光不一,判断标准有差异,但潜意识里都认同一个共同的标准——“中庸”。是的,中庸!你千万不要小看这两个字。房龙曾提到《论语》中的灵魂思想——中庸。他说:“他(孔子)向几亿中国人传授了一种日常生活的哲理,那种哲理一直在过去两千五百年中影响着他们的子孙后代,并且至今如从前一样至关重要,一样可行。”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血管里都流淌着“中庸”的因子。何谓“中庸”?中庸,并不是某些人所理解的折中、调和,中庸是“执两用中”的高明智慧。朱熹如此解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高考作文的“中庸”之道,就是高考作文获取高分的规律,——我并不回避谈分数。高考高分作文,一般都会在精准与个性之间,在熟悉与陌生之间,在内容与形式之间,在形象与抽象之间,找到一个最适合的平衡点,不偏不倚,正道而行。一、在精准与个性之间精准,是就审题而言。毫无疑问,高考作文是指令写作,规定性是它的重要特征。你必须精准读出命题人的写作指令,命中十环,小心为文,若稍有放纵,就会有低分危险。写对,是应试作文的首要前提。但很多同学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早已认出作文题目温和而狰狞的面孔,老老实实,匍匐于作文题前,不敢越雷池半步。而由此带来另一种情形,千文一面,考生们都板着脸孔说着谁都知道的“正确的废话”,文章毫无个性,面目可憎。“写对”与“写好”的冲突由此生成,何以调解?先求“写对”,再求“写好”!“写对”,确保拿到基本分。而真要“写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比如下面这道作文题:社会犹如一条船,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需要各显其能,各尽其责,船才能劈风斩浪,到达既定的港湾。乍一看,题目似乎不难,但偏偏有不少同学写“团结”、“责任”或“绽放个性”。这是一个比喻性的材料,是讲社会中的每个人必须“各显其能”“各尽其责”,才能使社会向前发展。如果只抓其中的某个词或随意延伸,就会偏离题意。再看一道题:生活是水,水不等于诗。水受热而产生水汽,水汽在阳光的照耀下化作七彩的虹,这美丽的虹才是诗。有同学看到“美丽的虹才是诗”,于是写成“追求诗意的生活”;也有同学看到“受热”“阳光的照耀”,于是颂扬苦难;还有同学忽视“生活”这一本体,而大讲文学创作之道……这些立意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没有直切题意。这则材料的核心内涵是:经过历练,平淡的生活才能升华为诗。在审题立意时,你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片面立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次还有偷换概念(以近义词替换材料关键词,或以结论代替题目),中途易辙(衍伸出另一个关键词并被拐跑,或核心概念前后内涵不一致),局部偏题(个别段落溢出题旨),等等。为避免偏题,同学们大都增强了点题意识,这固然很好,但对题意的“三跪九叩”又使绝大多数同学不敢“放胆为文”,以致文章个性泯灭,不能尽展写作才能。我们可以在确保“写对”的前提下,在“写好”上有所作为,比如可以在记叙文的叙述视角、议论文的说理艺术上有所创新。二、在熟悉与陌生之间我在《懂得老师的阅卷期待》中指出:“你的作文要能在一大堆千篇一律的作文中脱颖而出,必须给阅卷老师带来新认知、新体验。‘期待视野’包含三个层次:文体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蕴期待。”而从材料运用的角度讲,所选用的材料必须在熟悉与陌生之间。优质材料具有三大特性:切题,小众,文艺。“小众”,是一个相对的概论。不存在永远“小众”或永远“大众”的材料。“小众”与否,关键看在某次作文中该材料出现的频次。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相信你们一定耳熟能详,貌似不算“小众”材料,但在年江苏高考作文中,范文正公的材料可算是“小众”材料。有一篇得65分的样卷作文《亮剑无声处》为证: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历来为文人墨客赞赏。然而,细想,倘若没有那“前人之述备矣”的走出大流,而仅仅徘徊于“春和景明”“一碧万顷”之泛泛言谈,又怎会有《岳阳楼记》的成功。唯有在众人无声处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真心慨叹,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方有千年不衰的魅力。知道范公材料的,可谓多矣;而能用于“个性”“创新”文题的,则少矣。范公材料,在年江苏高考作文中算是“小众”材料。相反,有些材料虽然只为少数人所熟悉,但因为用的人多了,也会沦为“大众”。比如“木心”。我能想象,在年高考考场上,很多考生看到“车”这一作文题时,可能会眼前一黑,继而面露喜色,他们想起了一道模考作文题——木心的《从前慢》(“从前的日色慢,车、马、邮件都慢”)。于是,据那年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讲,每天都有数十个木心迎面走来。“木心”,被群体屠杀。对此,我有两条建议:其一,“熟例生用”;其二,“生例熟用”。“熟例生用”,是指在遇到相对陌生的作文题时,尽可能用上熟悉的经典材料。这需要我们对那些经典材料再进行一次“深耕”。即便是教材上经典文章,也有着丰富的写作价值。此外,我们在做试卷时,遇到现代文、文言文、古诗,都可以转化为写作素材。年江苏高考有篇佳作《语言有味》,里面用到“卫八处士”这一材料,而据我查询,该人只出现在杜甫的一首诗歌《赠卫八处士》中,大概是该考生在阅读杜甫的这首诗歌时积累的素材。“生例熟用”,是指对所积累的半陌生化的材料要能熟练使用。未经反复运用的素材,不算真正拥有。比如,你积累了汤显祖、胡适,《浮士德》《树上的男爵》《偷书贼》《少年时代》等半陌生化素材,却很少使用,一直让它们在读书笔记本上沉睡着,直到高考考场上你才想起它们,那么你在驾驭它们时就会显得生疏而吃力。你可以在考前的每一天都温习所积累的独家素材,然后围绕一个题目,写一个一两百字的语段,保持文科思维的活跃。三、在形式与内容之间我看了你们的很多作文,总体感觉是,你们大多是有套路的。“揆诸当下”“究其原因”“然而”等标示思维脉络的关键词频频出现。这不是坏事,行文需要一定的章法结构,套路可以帮助你在短时间内写成结构相对完整的文章。我看到了很多结构:“3M”式,类因法果式,时评式,一例到底式……然而,我在很多深谙套路的文章中,却迷茫了:在一堆“然而”“但是”中,我被绕得晕头转向,不明白写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很多同学被套路“套”住了,而浑然不觉,多像身患重症依旧我行我素的蔡桓公。“形式”成就了写作者,但“形式”有时也会毁掉写作者。关于写作的“形式”与“内容”,倪文锦教授有一段精辟的阐述:我们平日写文章,包括了写什么(话语内容)和怎么写(话语形式)两个方面。这里有必要重申一下这二者的关系。我们不是先有一个无形式的内容,再在这内容之外去寻找一种形式把它表达出来,而是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使一定的内容成为直接现实。也就是说,一定的话语内容生成于一定的话语形式,一定的话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话语内容。在形式出现之前,内容并不存在,“写什么”产生于“怎么写”之中。因此,写作教学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切实加强对学生“怎么写”的指导上。倪文锦教授的论述不无道理,不存在脱离形式而单独存在的内容,形式即内容本身。曾经,我也对此深信不疑。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同学为形式所拘,入格之后难以出格。当然,这并不是“形式”的过错。但过于强调“形式”的训练,难辞其咎。在写作形式与写作内容的关系处理上,我越来越主张,内容决定形式,依据内容寻找合适的形式,而不是相反——为形式寻找内容。往深处说,这里涉及到“修辞立其诚”的写作态度问题。不少同学自从发现了某种适合他的形式之后,便安于此种形式,用一种写作形式去对付所有作文题,放逐了真诚的思考辨析,可谓谬矣。建议你可以用一些标示思维脉络的关键词,但不要格式化,不要因形式而放弃真诚的思考。四、在形象与抽象之间有些同学擅长思辨,逻辑思维发达,能够全文思辨论述而不用一个事例,写作时完全沉迷于自我的表达而全然不顾读者的观感,等到拿到一个惨淡的分数,还暗自叹息“没人懂我”。另有些同学拙于说理,一旦说理便漏洞百出,于是极力叙例,用事例掩饰逻辑的短板。他们在写作时,离开事例寸步难行。这是两种极端。理想的情形是:从道理进去,从事实出来;从事实进去,从道理出来。朱光潜先生早就指出:“说理文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感情,要用一点形象思维。”语言学家塞缪尔早川也说:“文章要能够在抽象的阶梯上来回游走。”什么叫“抽象的阶梯”?当你在谈一个抽象事物感觉别人听不懂的时候,就举一个事例,比如“我遇到过”“我听说过”“想起一件事”“有这样一句话”。这表明,你意识到自己讲的大道理别人可能无感,那就找一个有感的故事或形象的描述,让人有感觉。同学们很喜欢读熊培云的文章,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文章既有感性的材料和语言,又有理性的分析和思辨。比如他在写文化之间的交融时,在深入说理后,结尾这样写:法国有条谚语是这样说的:蚕蛹如果只会自己照镜子,永远也不会变成蝴蝶。哈兹拉特伊纳亚特汗也有个绝妙的隐喻,蚊子从来不向周围的环境学东西,还对它们嗡嗡地教育,所以永远不会拥有蝴蝶那样的美丽人生。是做蝴蝶,还是做蚊子,这是个几乎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形象与抽象的切换,可以在段落与段落之间,也可以在段落内部,甚至在一句话里面。比如杨绛的一句话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好的语言就当如此:一半妖娆,一半理性。语言品质,是应试作文评分的主要维度。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文使用精致的语言,但在重要位置要写几句“金句”,正如吕叔湘所说:“偶尔用好词修饰,就好比在衣服上绣花一样,能使整件衣服更显华贵,但如果绣得多了,就成了戏装,穿不出去。”迟子建说:“好文学是朴素中的华美,喧嚣中的寂静。”亲爱的同学,我只愿你,于迟来的七月考场,在你的文字里建立与你的生命、整个世界深厚而亲密的联系。而我会守在六月的雨帘中,想象云上的世界,淡淡惆怅,淡淡欢喜。(来源: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作者:徐飞。本号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2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