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生活,切忌不要干涉他

首先,尊重孩子的独立生活,切忌粗暴地,无原则地干涉他们的行动。这个时期的孩子渴望和同龄人交朋友,不愿再像儿童那样总是尾随在父母身后。

他们要象真正的“男子汉”那样,独自去拜访自己的朋友、同学;像成年人一样,不受任何人监督地谈天论地,走东逛西。

敏感的母亲首先发现,长高了的儿子不愿和自己并肩走在马路上,而宁肯靠前一些或靠后一点,以表明自己不再需要父母的提攒。

他们特别反感父母唠唠叨叨地询问:“今天上哪儿去了?”“到同学家谈什么啦?”“你什么时候回家?”等等。

他们认为自己应该有和父母一样的独立生活,不一定件件事都要向父母汇报,正像父母不一定把自己的生活件件向他们诉说一样。

他们认为父母的发问是多余的,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处理好。“难道我还不知道何时回家吗?何劳多问!”

现代心理学提出青少年自治问题,认为青年应该享有正常的行为上的自治,即独立地决定涉及他个人问题的需要和权利,情绪上的自治,即不依赖父母而自己选择所依恋的事物的需要和权利。

道德和评价上的自治,即保持自己的观点并在事实上享有这些观点的需要和权利。

应当给他们这些自治的权利。但这并不等于放任不管,而是要注意循循善诱地给予良好的指导。

要妥善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不容易的。比如,他们在独立选择自己依恋的事物方面就常常遭到父母的干沙,而不是诱导,因而造成情绪上的障碍。

调查表明,在回答“谁更了解你?”这一问题时,相当大的一部分青少年认为同龄的朋友比父母更了解自己。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曾经根据自己和前人的大量研究,对少年儿童的智力发展做过如下判断。

可以这样估计一个少年儿童在成熟过程中的智力发展状况,假定以他十七岁时达到的智力发展水平为%,那么四岁时就已达到50%,到八岁时又增加30%,剩下的20%在八至十七岁间获得。

就实际情况看,人的智力到青、壮年期仍然继续发展,只不过发展的速度缓慢下来。一般说成熟期(出生至20岁左右)智力发展速度较快。在成熟期中,早期阶段(七、八岁以前)智力发展速度最快。

但是,智力发展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才会出现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所以,七、八岁前虽然可以获得十七岁时达到的智力的大部分,但多为模拟性的、再现生活的智力活动,缺少创造性成分。

七、八岁以后,儿童逐渐显露出一些创造性的才能,到青春发育期,已经表现得十分明显。所以,这个时期是大量发现、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时期。许多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

中国科学院科技大学年、年、年连续招收了三个少年大学生班,共计名学生。

入学时年龄最大的十六岁,最小的十一岁,平均年龄不到十五岁。他们都是记忆力强、理解力好、知识面广、自学能力强的少年。

比如,第三期少年班考生参加了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他们的高考成绩远远高于一般高中毕业生。

美国年举行了第三十七届科学人才选拔比赛。参加比赛的人将近一千名,其中有三十名男青年和十名女青年获奖,他们的年龄仅有十六、十七岁。

比赛的项目有数学、电子计算机、食物中的酶、植物组织的病毒等。优胜者的特点是从小热爱科学,具有各种领域的最新知识,富有创造精神。

适度放手,也是适度介入,一体两面而己。关键就在“适度”上,把握好“度”,才能达到“适”,才是“自然”而“成长”。

常见的是两种极端,一是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孩子往往养成依赖惰性;一是撒手不管,名曰顺其自然,孩子容易缺少安全感,甚至亲情淡漠,野蛮生长。

一个“度”字,实质上就是传统文化之“中庸之道”的精髓所在,容易还是不容易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2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