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解读道不远人,远人非道人能弘道,非

刘军连预约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3/
1.10子曰:“天下国家可均①也,爵禄②可辞③也,白刃④可蹈⑤也,中庸不可能也!”①均:平定治理。②爵(jué)禄:爵位、俸禄。爵,周代按功劳的大小、地位的高卑,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③辞:推辞、辞让。④白刃:明晃晃的利刃,快刀。⑤蹈(dǎo):踩、踏。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平定治理,官爵俸禄可以辞掉不要,雪白的利刃可以冒死踩踏,中正和谐之道却难于实行啊!”用中之难。智者可以治天下,仁者可辞爵禄,勇者可以蹈白刃,“中庸不可能也”。智者指舜帝用中而治天下,仁者指颜回守中而辞爵禄,勇者指子路逞强而失中。前三句回扣前文,后一句开启下文“子路问强”。笔者实在是怀疑这一段文字为错简而至此,应该移至“子路问强”一段之后。见前言三。1.11子曰:“道①不远人②,人之为道而远③人,不可以为道。《诗》④云:‘伐柯⑤伐柯,其则⑥不远。’执⑦柯以伐柯,睨⑧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⑨,改而止⑩。”“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①道:指率性讲。②远人:远离人们。③人之为道而远人:指有的人在修道时专门好高骛远,这样,使本来离人不远的道反而远了。④《诗》:指《诗经·豳风·伐柯篇》,这是一道描写关于婚姻的诗。⑤伐柯:砍斧柄。伐,砍。柯,斧柄。⑥则:法则。引申指斧柄的方法。⑦执:握、拿。⑧睨(nì):斜视。⑨以人治人:即以人固有的道理去治理人,启发人之明德以去其恶。⑩改而止:直到他们改正为止。忠恕:儒家的伦理思想。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违背:离开中庸之道。施:加。孔子说:“中正和谐之道不远离人,人若修道时好高骛远远离了人,那就不可以叫做中正和谐之道了。”《诗经》说:‘伐木作斧柄,伐木作斧柄,斧柄的样子就在手边。’拿着斧柄去砍伐那作斧柄的木材,斜着眼睛去看他,还觉得很远。所以君子用自身固有的做人的道理去治理人,直到他改正为止。严以律己的忠与宽以待人的恕离开中正和谐的道不远,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自己不乐意,同样自己也不要把这种言行强加给别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性”来自天,道来自“性”,“中”来自性,性即为道,道即为中,中即为和,中庸之道即为和谐之道,和谐,即有人与心的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物的和谐,所谓和谐,即为人行道的外在表现方式,所以“道不远人”,道就是人所走的路,道当然不能远人,道是一种主观存在,人之为道而远人,犹缘木以求鱼,人存道存,人亡道亡。中不远人。天命之谓性,性即道,道即人,而道不远人,故曰中不远人。用执柯以伐柯而外求尺度喻以含道之人而外求治人之道或曰外求法度。道就是中,中就是和。道就是和。人与人之间需要和谐,对自己要求忠,对他人行恕。忠是要求自己,恕是对待别人,忠而严以律己,恕而宽以待人,严己宽人则和,所以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是恕,举恕以包忠,举偏以概全。忠,己欲立而立人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恕。忠为由己及人,恕为由人及己,由人之好恶决定己之施予与否,故由人及己为恕。忠为内,恕为外,忠为积极之絜矩之道,恕为消极之絜矩之道,忠恕性中之德,人、我相处之间最佳点乃忠恕,故违道不远。忠乃解决我主动与人的关系,恕乃解决我被动与人的关系;忠乃解决我与人关系适中之妙方,恕乃解决人与我关系之正途。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不远人,远人非道。道不远人,人是具体的,有差异性,有特殊性,对人当有宽容心。所以说忠恕不违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北宋吕大临《礼记解·中庸》说:“此章言治己治人之常道也。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故道虽本于天,行之者在人而已。妙道精义,常存乎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间,不离乎交际、酬酢、应对之末,皆人心之所同然,未有不出于天者也。若绝乎人伦,外乎世务,穷其所不可知,议其所不可及,则又天人之分、内外之别,非所谓大而无外,一以贯之,安在其为道也与?柄,斧之柄也,而求柯于木,其尺度之则,固不远矣。然柯犹在外,睨而视之,始得其则。若夫治己治人之道,于己取之,不必睨视之劳,而自得于此矣。故君子推是心也,其治众人也,以众人之道而已,以众人之所及知责其所知,以众人之所能责其所行,改而后止,不厚望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