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道遍及一切处,就像天无处不在一样

今天接着来聊聊《中庸》里的这几段: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溥博如天,渊泉如渊。

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

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说到圣人有“临、容、执、敬、别”,所以才会「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

这里的「溥博渊泉」为道体,「而时出之」为道体的妙用。所以蕅益大师说:“溥博渊泉是理体,时出之是事用”。

所以「溥博如天,渊泉如渊」,就是在讲“道体”,也就是「溥博渊泉」。

「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则是在讲“妙用”,也就是「而时出之」,其实也就是“故天下至诚为能化”。

要知道“体用一源”,有其体才有其用,而‘用’可以显其体。因为道“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所以道是看不见的,也是听不到的。

所以就需要从道的‘用’上去体悟,所以老子说:“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所以通过「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就能知晓‘道’的状态。

当悟道的圣人出现时,老百姓没有谁不敬佩的,这就是「见而民莫不敬」。

当悟道的圣人说话时,老百姓没有谁不相信的,这就是「言而民莫不信」。

当悟道的圣人行动时,老百姓没有谁不喜悦的,这就是「行而民莫不说」。

「见而敬、言而信、行而说」,则说明此人是悟道的圣人,所以才说这是“道体”的妙用。只要是悟道之人,这些自然会有。

这些都是「而时出之」,也就是遇到这件事时,本心自性所感而应,发出符合此时的天理,也就是“率性之谓道”。

前面讲完不在其位,不在其时,也就是没有遇到这件事,就不能「而时出之」。而此时就是在其位,在其时,所以能「而时出之」,也就是前面讲的“时措之宜”。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7%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6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