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论语·学而篇》的第2段: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大致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有孝悌之心,是很少会出现犯上的情况。只要不好犯上,就不会出现作乱的情况。
其实就是如果一个人有孝悌之心,就不会出现“犯上作乱”的情况。
因为仁是性体,所以君子注重仁之本,本立而道生。而孝悌之心,就是仁之根本。
其实这一段就是在讲,做人要“以仁为本”,而「孝悌」则是「仁」的发端处,故为仁之根本。
所以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
所以《中庸》里也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亲亲就是亲近亲人,也就是这里的“孝弟”。
蕅益大师说:“为仁正是为人,不仁便不可为人矣。作乱之本由于好犯上,犯上之本由于不孝弟,不孝弟由于甘心为禽兽。”
所以做人要有仁心,之所以作乱,是因为好犯上,而之所以犯上,是由于没有孝悌之心,没有孝悌之心,就相当于禽兽,也就是不为人。
要知道「仁」是“性体”,就犹如佛家说‘悲’,是“性体”一样。
所以‘仁’和‘悲’其实是一个的意思,只是两家叫法不同而已,但其背后都是体现了“万物一体”,体现了“众生平等”。
因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一体同悲”。
之所以能做到一体,是因为没有分别心,也就是没有我是我,你是你的分别,这样才能做到“一体同仁”。
那么在仁者眼里,你与我是一体的,你生活痛苦就跟我痛苦是一样的,所以佛家常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因为我拯救你,就是在拯救我自己。
由此就明白了孔子为什么要游历各国了,因为孔子看到百姓痛苦,就犹如自己痛苦一样。
所以孔子几经生死,但依然坚持游历各国,去给各国诸侯讲「仁」,让他们以仁治国,但很多人却不理解孔子,认为他在求官。
但为什么说孝悌之心是「仁」的根本呢?也就是这里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要知道人人心中皆有「仁」,所以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当我们看到小孩子落水时,必然会生出恻隐之心,这就是「仁」,所以蕅益大师说:“为人即仁义礼智自皆具足。”
对于圣人来说,自然能做到“一体同仁”,也就是能与百姓为一体,把百姓看作是自己一样,即使是陌生人,也能与之一体,因为其没有分别心,所以能仁爱众生。
但对于凡夫来说,不可能把一个陌生人看作是自己,但却能够把自己的亲人看作是自己。
当看到自己的父母吃不饱、穿不暖时,自己的心就会难受,就好像自己吃不饱、穿不暖一样,这就是‘孝’的体现,也是「仁」的体现。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