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所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孟子》的集称,其中《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孟子集注》14卷。朱熹首次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认为《大学》中“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四者上下连贯传承而为一体。《大学》、《中庸》中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中的注释集合了众人说法,称为“集注”。——百度百科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本来的编定顺序?
《朱子语类》(影印版)《朱子语类·卷十四·大学一》记载:“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据此,不难看出,朱熹的本意就是将《四书章句集注》的顺序定为《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原因或有以下几点:
其一,《大学》是做人“入德之门户”,为学之规模、纲领。从做人的品德上来看,朱熹在其《大学章句》的开篇引程颢和程颐的话,言大学是“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大抵即弘扬品德和修身养性的入口。从为学方面来看,朱熹认为,《大学》一书是古代大人之学教人为人冶学的法门(《大学章句序》),是有等级次第的,容易明白通晓,能为读书奠定基础,最宜先看。此外,他认为“《大学》是为学纲目”,其中涉及其他经皆杂说,包容相对较广。所以要先通《大学》,立定纲领。在此基础上,“通得《大学》了,去看他经,方见得此是格物、致知事;此是正心、诚意事;此是修身事;此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事。”(《朱子语类·卷十四》)。故此,《大学》被放在首位。
其二,《论语》精微,是为学之根本。朱熹认为“次论语,以立其根本”,即为学的根本。《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为人为学的思想,辞约义富,微言而有大义,对做人和为学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在朱熹看来,《论语》主要讲的是实事,虽然言语散见,但字字句句,涵泳切己,初学较难读看。如其所言,“《论语》《孟子》都是《大学》中肉菜,先后浅深,参差互见。若不把《大学》做个匡壳子,卒亦未易看得。”将《论语》列为第二大抵源此。
其三,《孟子》能够激昂、兴发人心。即能引起人心深处的共鸣。“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这里浅说一下《孟子》,《孟子》的地位在唐以前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视,就在《汉书·艺文志》中也只是进了诸子类,连入六艺经传都没有入。到了唐中叶,《孟子》的地位才有所提高,如韩愈为了反对佛教只讲个人修心、不讲社会治理的宗教思想,大力提倡儒学道统,推崇《大学》《孟子》《中庸》三书,阐释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到了宋代,则有孙复、石介、欧阳修、程颢、程颐等人推崇孟子,推崇“四书”。而朱熹自己也推崇《孟子》,或因此将《孟子》和《论语》并列。
其四,《中庸》为孔子授学之心法,最难、最微妙。朱熹云:“中庸亦难读,看三书后,方宜读之。”这是朱熹根据四书的难易程度而定的,在他看来,《中庸》是四书中最为难读的,最后来读可以尽其微妙。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现在的编排顺序
现今的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编排顺序则为我们所熟知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为何这样编排呢?
具体原因众说纷纭,不过大体可归为两个。一是为了便于出版、编排,二是《大学》和《中庸》的篇幅相对较小,排在前面便于阅读。以上两个原因都是“后人”所为,那么这个“后人”是谁,是什么时候呢?
即现在流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样的顺序是何时有的呢?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笔者翻阅资料发现,朱熹自己就曾经提过现在四书的编排顺序。《朱子语类》:“读书,且从易晓易解处去读。如大学中庸语孟四书,道理粲然。”在元朝泰定元年(年)萧镒撰写的《四书待问》中,《中庸》在“四书”中的位置就被提到了《大学》的后面,具体目录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当然这不足以证明现行的顺序是开始于元朝,但可以看见它位置次序的变化。康熙四年(年),王夫之所撰《读四书大全说》中已明确了四书的编次,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与我们所熟知的编排一样。江永撰写的《四书按稿》中《大学》和《中庸》亦是排在前面的。但在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钦定四库全书·经部·四书类》(影印版)中,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编排次序依旧是按照朱熹编定的次序,并无变化。清以后,大部分都是按照现在的次序来的,如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四书章句集注》等等。
以上内容未必详实,仅供诸君参考。
参考资料及来源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
[2]朱熹著,黎靖德编.朱子语类[M].武汉:崇文书局,.
[3]刘梅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书论[J].兰台世界,,(02):-.
[4]《钦定四库全书》(影印版):搜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