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你们都误读了我

很多人认为“中庸”乃折中、平庸之意,或者称之为是一种“无为”之道(这里的无为指无所作为的意思,不指道家思想),这都是对中庸的缪解。事实上,“中庸”是在两个极端中间选取最恰当的方式。举一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好比一条线段,最恰当的点并不是中间,要偏离中间,也不靠近两端,我们称之为——黄金分割点。那么“中庸”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在弄清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中庸”的思想是什么。

那么,“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简单点解释,打个比方说:一粒种子要想发芽,温度太低不行,太高也不行,同样对湿度的要求。只有温度湿度适宜,它才能生根发芽。说明万事万物要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中,才能发展。像不像我们今天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其实,正是取自“中庸”之意。

如果用两个字来诠释“中庸”对人的作用,那便是“慎独”。《中庸》原文:“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故君子慎其独也”,本来是用于对君子的约束。简洁点解释就是:自己监督自己。说起来多么简单,做起来就有多难。在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仍然能恪守自己。这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大多数人在有人的情况下都不能约束自己,那就别说在没人的情况下了。大家不妨扪心自问,做到人前人后表里如一了吗?

那什么样的人能做到“中庸”之道呢?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孔夫子的意思是:中庸之道为什么行不通呢?因为富有智慧的人会做的过头,而愚笨的人又做不到“中庸”的标准。聪明的人太聪明,不能恪守中庸之道;愚笨的人智慧达不到中庸的标准。所以孔夫子认为这两种人是不能秉持中庸之道的。因为智慧和愚笨也是人们智慧的两个边界,并不是处在中间。只有既不聪明,又不愚笨的人才能恪守中庸之道。

古人又是如何理解“中庸”之道的呢?宋代理学家朱熹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致也,唯君子能体之,小人反是。”意思说“中庸”之道,看起来好像平常的道理,其实乃是天地间精妙的道理。只有君子才能恪守,小人只会反其道而行之。所以孔夫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为什么君子能做到呢?主要是君子行事标准符合中庸之道,并且君子能时时监督自己。

“中庸”之道又包括哪些思想呢?

比如:“已所不愿,勿施于人”。看起来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相似,意思也差不多。但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愿比欲更强调主观性;而欲比愿更倾向欲念欲望多一些。自己所不愿做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做。这自然也属于中庸的一个方面,旨在提醒人们在思想上和行为上不要极端,更不要偏执。一个人只有控制思想,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正是自我监督的目的。

中华经典藏书:大学·中庸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8.5购买

“中庸”还包括的一个重要思想便是“至诚”。原文:“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简单解释就是不去自我欺骗,也即是回归本性的纯真。只有在思想上达到“至诚”的最高境界,立足于天下人的根本,才能为天下人创制规则,掌握自然万物的变化规律。至诚和慎独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境界,如果慎独是自我行为的监督,那么至诚就是自我精神的监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