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第六-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孔夫子讲了一个生活当中的定律,“谁能出不由户”,什么叫户?在古时候一扇曰户,两扇曰门,我们大门通常都是对开的两扇,户就是指的房间的门,一扇。我们现在都称为门,大门和小门。所以这里指的户是指的房间的门。
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谁能出不由户”,说我们要从房间出去的时候,谁能不走这个门。讲了一条定律,我们要从房内出去是必须要走这个门的,有的人说我从窗户走,那是抬杠,一定都要走门的,讲了这样一个定律。接下来有了感叹,“何莫由斯道也”,何:是为什么,莫:是不,由:是从的意思,斯:就是这,道:就是我们儒家所讲的道。我们再来看这句话,为什么不从这个道去走呢?为什么不去遵循这个道呢?
这句话在感叹什么?说我们一个人是必须要遵道而行的,就好比是我们要从这个房间出去,是必须要从门走出去的。这个道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现在的道很宽泛,我们说一切向上的,一切向善的,一切规律的都是道,我们这里所讲的道是孔夫子所讲的道,是我们整个学习《论语》的仁义礼智信都是道,包括我们现在学习《论语》的每一句话,背后所告诉我们那个思维,背后所告诉我们那个行为都是道。
我们再讲回来,我们从这个房间出去是必须要经过门的,我们生活当中是离不开道的。我们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通过《论语》可以修身,可以齐家,可以治国,可以平天下,都离不开道。我们看看我们现在所学的《论语》,哪一句不是道?
我们举个例子:“孟之反不伐”,这是不是生活当中的道?说一个人有功的时候不要自我夸奖,如果自我夸奖是很招人讨厌的。所以你看我们在生活当中就要遵守这个道,如果不去遵守这个道,必然会引来很多的烦恼和麻烦。我们再比如冉求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夫子说不是这样的:“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说你这个不是力不足,是你自己的思维划定了界限,那看看这是不是我们生活当中该遵循的道。
如果我们没有学习《论语》,不懂得这个道,在生活当中我们处处受限制,我们处处受自己思维和认知的限制,所以很多事情裹足不前,不能勇于去突破自己,不能更好地去做事情,这就是道。
《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就在我们生活当中片刻都不能离开的,又讲“道不远人”,道就在人群中间,就在我们生活之中。又告诉我们:“道察乎于天地,造端乎夫妇。”往大了讲天地运行都在道的规律当中,又造端乎夫妇。我们平时的生活当中处处皆是道,只是我们日用而不知,我们每天都在用道,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它是道。
所以我们要想屹立于天地之间,要想更好的生活,怎么能不遵从这个道呢?所以我们说修行是什么?很简单,就是遵道而行。我们说一个人道行深不深,有没有修为,那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的?就是这个人对于古之圣贤文化的理解,这个人对道的理解,他去遵行了多少,他又把多少道的规律应用在自己的身上,运用在自己的生活当中。运用得越好,遵行得越好,我们就说这个人有修为,这个人是懂得遵道而行的。故而孔夫子有感叹,其实道就是我们的生活,那所讲的每一个思维都是告诉我们如何去生活的。
当我们懂得遵道而行的时候,就会让生活当中减少很多烦恼,减少很多祸患和隐患。我们懂得了人是不能自我夸奖的,否则就会没有功劳。当我们懂得遵这个道理而行的时候,我们生活当中就减少了很多烦恼,就减少了很多隐患。当我们遇到事情还没有做的时候,就觉得我做不到,我们想到了“今女画”,遵这句话的道理而行,我们就会破除自己思维和认知的障碍,可以让我们更勇敢地前行。
我们再回到原文,“谁能出不由户”,我们要走出这个房间,一定要从门走的,“何莫由斯道也”,我们要想生存在天地之间,是一定要遵道而行的。如果不懂得遵道而行,一定会产生很多的烦恼,产生很多的痛苦。圣贤的文化是古人总结的道的规律,告诉我们哪些事情是可以避免的,告诉我们遵道而行就不会有很多的隐患。所以这是光明的,这是我们人必然要经历的,如果我们不去学习,必然要走很多的弯路,就会让自己痛苦不堪。
正如《中庸》所讲:“有的人生而知之,有的人学而知之,而有的人困而知之。”生而知之可遇不可求,它是天赋,但是我们要努力地去做学而知之的人,我们去学习道的规律,我们去学习《论语》,遵照《论语》所告诉我们的思维去践行,这个时候自然避免了很多问题的发生,要不然我们就要困而知之了。只有遇到困难,遇到挫折,遇到失败的时候,我们才懂得去学习,我们才被迫去改变,所以困而知之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们一个人如果不懂得遵道而行,不努力地去学习,生意失败了,我们才懂得“近者悦,远者来。”的道理,如果我们早去学习,懂得让接触过我们的每一个人都能喜悦,都能有收获,都能让他变得更好,这个时候我们的生意自然也就跟着变好。如果你不去学习,就要承受失败承受困难。
我们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不懂得遵道而行,不懂得引导孩子的思维,让他自己主动地去成长,我们只是不停地去强迫,我们自己也痛苦,孩子也痛苦。我们痛苦不堪的时候,被迫无奈接受了现状,被迫无奈地再去学习,这都是困而知之。
我们经营感情也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不懂得求诸己,总是拿自己的标准不停地去要求他人,最后对方可能会离开。这个时候我们承受了痛苦,被迫不得不去改变,所以困而知之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们一定要懂得遵道而行,主动地去学习,让自己更多的合于道。什么是道?《论语》当中讲的每一句话都是生活之道,我们都要去学习,都要去践行,如此我们的人生走得更坦荡更光明。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这句话我们到现在都在应用,也经常被人提起,通常我们理解的文质彬彬,好像觉得一个人有文采,一个人有知识,一个人很儒雅,我们就会说这个人文质彬彬,实则这句话对文质彬彬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并不是真正的理解。
我们看看“文质彬彬”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子曰:“质胜文则野”,什么叫“质”?质是指的我们天生就有的本质的东西,也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天赋。比如说有的人天生比较聪明,有的人天生力气比较大,有的人天生就比较勇敢,有的人天生口才比较好,有的人天生长得很漂亮,有的人天生做事情就比较坚韧不拔、有毅力,这些都是一个人的本质。“文”是什么?文是后期的学习,是内在的修养,我们说要学文,要学习文化,我们从小开始上学,这都是在学文。
“质胜文则野”,如果我们本质上的东西很好,但是没有增加内在的修养,没有经过后期的学习就会变得粗野。什么叫粗野?我们要来体会的。我们再来讲“文”,文是一种约束。我们举个例子:我们从小上过学,是不是就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因为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所以文它本身是一种内在的约束。
比如说我们学习了《论语》,学习了圣贤文化,是不是就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我们自己就会用来约束自己。如果没有这个文,或者自我约束的能力不够的时候,就是“质胜文则野”。我们来感受这句话,说一个人很勇敢,这是一个本质上的东西,但是如果没有内在的文作为约束,是不就变成了鲁莽和冲动了,遇事情的时候就会比较冲动,好勇斗狠。可是我们学习了文以后不一样了,懂得约束,我们开始勇敢,可能会为了正义而出手。所以你看内在有约束的人,他不会鲁莽,他不会遇事情就和他人争斗,但是为了正义他才会去出手。你看这个时候因为他是文质彬彬的状态,他有内在的修养和约束在。
我们再举个例子:一个人的口才比较好,这是质。可是如果没有经过学习,如果没有修养和内在的约束,祸从口出。看看有多少口才好的人,总是因为会说话而惹祸,总是去伤害他人,或者讲话都是伤害他人的基础之上,都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都是背后讲一些没有道理的话,背后讲一些传播是非的话。所以你看这个时候口才好,没有内在的约束,就是粗野的。
所以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我们有本质上的东西,还要再加上内在的文,还要不停地去学习,加强自己的修养和内在的自我约束,这个时候我们才是一个君子的状态。
“文胜质则史”,我们再看看,经过不停地学习的人,内在有文有修养,但是没有本质的东西,就是没有一个特长,没有一个技能是可以拿得出手的,没有一个具体的事情可以自己去把它做好,这个就叫做“文胜质则史”。我们看看“史”是什么?很柔弱的状态,很虚华的状态。所以我们看看身边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呢,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学习了很多的文化,但是没有具体他能做的事情,看上去就是很柔弱的很浮华。人们说你学习了那么多知识,你学习了那么多文化,为何至今一事无成?因为他没有一个特长,没有一个技能,并没有发挥身上的本质,我们老人经常讲:”读成书呆子了”,就是这个状态,很柔弱的样子,很浮华。你让他具体做什么事情根本就做不了,只有知识和文化,这就是“文胜质则史”。
所以我们要怎么办呢?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特长,都有自己的特质,我们要懂得挖掘自己身上的特质,我们要懂得挖掘他人身上的特质,没有一个人身上是没有优点的,只不过我们没有更好地去挖掘,没有让他更好地去显现出来,所以这个同样是很可怕的。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们这个时候再来理解“文质彬彬”,一个人要有学识,要有知识,要有内在的修养,要有自我约束,再加上本质上的一技之长。比如说这个人很勇敢,再加上内在的修养,他就会变成一个侠客,我们去看很多古装剧都是这样的。你看一个人如果没有去学习内在的修养,没有自我约束的能力,是不是只是一武夫?但是他内在有品德有修养的时候,他就会去行侠仗义,不会轻易出手,出手都是为了正义,都是为了善良,都是为了除暴安良,这就是文质彬彬的状态。
我们再来看生活当中的现状是不是如此?各行各业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文质彬彬的。比如说你看他的文,这个人是有修养的,他是通过学习或者通过自己的体悟,学习不一定都是从学校来的,他有社会阅历,他有后期的自己的学习和体悟的过程,他是有修养的,他是懂得约束自己,他是懂得克己的,这是“文”。“质”就是这个人有某一方面的特长,举个例子:我唱歌唱得比较好,再加上内在的修养和品德,他才会变成一个优秀的人。可是如果只有质好呢?说这个人唱歌很好,可是内在是没有修养,不懂得自我约束的,你看会不会出问题?结果一定是出问题的。“野”:粗野,不成系统。
我们再来看,比如说一个生意人,一个能把企业做好的人一定是文质彬彬的,他内在一定有修养,他一定懂得自我约束,他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质是什么,可能这个人的头脑比较敏锐,可能眼光比较超前,可能管理能力比较好,比较会用人,可能懂得抓住时代的脉搏,你看这都是质,他把自身的特长发挥出来,再加上内在的修养。
所以我们可以去观察身边的规律,任何一个行业成就的人都是文质彬彬之人,我们再去看身边那些一事无成的人都是什么样子?要不然就是“质胜文则野”,本质很好,很聪明,很努力,口才也很好,然后我们会感叹说这样的人明明很有能力,口才也很好,也很勇敢,也很有魄力,怎么就过得不好呢?怎么就没有把事情做好?因为没有修养,没有自我约束。还有一部分人一事无成,就是“文胜质则史”,说这个人很有修养的样子,也是温文尔雅的,但是一事无成。为什么?没有拿得出手的特长,永远都是柔柔弱弱的样子,你说他不好吧,看上去哪里都挺好;可是你说他好吧,又没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所以这个时候就会变得一事无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们再来引用一句话来体会什么叫做君子之风:“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我们来体会这句话。你看这是一个文质彬彬的样子,可以能文可以能武,武就是指的你自己的长处,自己的特质,自己的力量,而内在又是有修养的,又是有学识的,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有所成就。
所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的时候,一定要去通过不断地学习,增加自己内在的修养,还要自己挖掘自己身上的特长,自己身上的潜力,一定要让自己有一技之长。
同样我们懂得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应该明白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了,我们要让他学文,让他增加自己内在的道德修养,让他懂得自我约束。同时我们还要找到孩子身上的特长,比如说他画画这方面有天赋,这是他的特长;有的人说他写字这方面是他的天赋,这是他的特长;有的人说口才比较好,这是他的特长。我们都要在他质的基础之上加以培养,再加上文,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就是文质彬彬的样子,“然后君子”,这个才是君子之风范,将来才能有所建树,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