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老芬兰人了

这是枯木楠云的第89篇原创

01

如果你想分辨出外向的芬兰人,那么你就要知道谁在盯着你的鞋子看。

如今的我们就像芬兰人一样,都有一定的社交恐惧症。

你是否害怕当众回答问题,演讲或表演等活动?

你是否害怕参加集体活动,或者进入一个别人已经就坐完毕的场合?

你害怕当众出丑,受到他人的否定吗?

如果你这三点都有,并且持续了六个月以上,那你就是社恐患者了。

社交恐惧是很普遍的,基本上每个人都会有一段时间的社恐。

比起没有社恐的人来说,那些有社交恐惧的人认为自己在社交的途中感到非常痛苦,但是,他们的生理唤起并不多于普通人,也就是说。

社交恐惧症是由于我们情绪的主观经验产生的,而不是异常生理应激反应,这不算是身体缺陷一类的症状。

只是我们幻想未来发生的事情超出了自己承受的极限,或者说低估了自己承受能力。

比如说当众演讲,我们会想如果我忘词了怎么办,如果没人鼓掌怎么办,我肯定不能承受这些,那时候我会很痛苦的。

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人走出社恐其实就是去做一些事情重获信心,但这不容易,如果社恐很严重,我觉得还是看医生为好。

有时候社恐会跟内向联系在一起,但这并不是一件事。

内向性格的人不是恐惧与人交往,更多的是无需与人交往,更多的内向者并不怯于开口,而是无需开口。

世界上是不存在绝对内向与绝对外向的人的,很多需要创造力的活动,都是一个人来完成的,没有必要一味地改变内向的性格变为外向。

举几个人为例子,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乔布斯,小米的雷军也是如此。

他们都有一定的内向性格,但他们从来都不是怯场的人。

一个冷静的内向性格要比一个羞涩的外向性格更好。

内向这一词往往是社恐人群的保护伞,为了不解决问题,人们在欺骗自己上,能编出任何故事来。

先区分出自己是内向还是社恐,从客观上评判自己,不带任何偏见的审视自己。

如果社恐是行为,内向是性格,那么思想就是消极了。

是一种对自己很消极的思想,每天都背负着“自己永远不擅长与人交流”这样的思想包袱。

将赞扬看做是批判,将好事看成坏事,将一件事看成全部,将事情分为对与错。

举几个例子,准备演讲的时候,我们会认为演讲要么成功要么失败。

谈恋爱的时候,追求一个女孩子没成功,就认为自己不可能再与女生正常交往了。

很明显,我们要学会中庸的思想,所谓中庸,就是让我们知道世间万物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自己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同样,也要避免错误的认知和夸大事实,你只是被一个女孩子拒绝了,不要错以为自己被全部女孩子都拒绝了。

用经验来做事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我们习惯把现在做的事跟以前对比,往往我们的对错是非观,只是根据以前做相同的事是否是成功。

比如说,小孩子喜欢哭,一哭就能让大人哄她,一哭就有食物,哭就是小孩子的经验思维。

多建立自己成功的事件,多建立那些曾经失败过的事情,否则我们就会故步自封。

这不容易,我们讨厌风险,比起挑战风险我们更喜欢逃避,没有什么比自己熟悉的东西更有安全感了。

不过你总要有一天面对的,短暂的安全算不上真正的安全,所谓的安全感也很虚假,那么我们只有慢慢挑战,慢慢建立成功。

经验,不也是从失败中一步一步获得的吗?

#内向#

本文由枯木楠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内容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