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语文老师讲过一个关于曾国藩的典故。说曾国藩领军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屡屡失败。但是他很聪明,在给朝廷的奏章里不说“屡战屡败”,而是颠倒了词语前后顺序,变成了“屡败屡战”。都是说失败,但“屡战屡败”只能让人觉得沮丧,而“屡败屡战”,却表现出了湘军作战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
故事的真伪无人考证,大家一方面觉得汉语神奇,另一方面,嘲笑曾国藩狡猾。多年后,读过《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之后,才明白“屡败屡战”不是曾国藩耍小聪明,而是他人生的大智慧,是他能够成功的核心经验。
曾国藩是最被普通人熟知的历史名人。写他的书很多,大大小小的书店、甚至地摊都能看到各种版本的《曾国藩家书》《曾国藩传》,书的内容大多与成功学、厚黑学联系在一起。历史书里提到曾国藩,则是放在晚清动荡的时局里。那么,《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本书的作者张宏杰是辽宁建昌人,他是百家讲坛特邀主讲嘉宾,作家、历史学者,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在创作《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书之前,出版了《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等书。
写作《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之前,张宏杰阅读了大量的关于曾国藩的资料和文献,包括《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日记》、《曾国藩全集》、《曾氏三代家书》,台湾版《湘乡曾氏文献》、《能静居日记》等等。从大量生活细节中,作者对曾国藩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对他的喜爱也越来越深入。他既是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也是一个生活在柴米油盐中,性格倔强、有脾气、有嗜好的普通人。张宏杰从普通人的视角,写了一个更生动、更真实的曾国藩。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正面,写他如何以中等资质、愤青的性格,成长为“圆滑融通”的政治家;左侧面,作者写了他的收入与支出;右侧面,写曾国藩的迷信和天命。
中等资质与人生第一次受辱
曾国藩是一个资质平庸的人,他的祖父早年就为全家定下了读书取士的发展总战略,但是从父亲曾麟书到家里的所有兄弟,在读书这条路上都没有显露出非凡的天分。曾国藩二十一岁时第六次参加秀才考试,考前做足了功夫的他,自认为考得不错,结果发榜之日,却被学台悬牌(发布公告)责其“文理太浅”,以“佾生”(未入围秀才但成绩尚好者)注册。
曾国藩认为,这是他平生所受第一大耻辱。虽然说是耻辱,其实更像是催化剂。曾国藩被激发出了一股狠劲儿,闭门不出,咬紧牙关发愤苦读。终于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学通了”的曾国藩,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转年,他第七次参加考试中了秀才,又一年,中举人;又四年,中进士,点翰林。
人生第一个回合完美收官,但是漫长的官场人生才刚刚启幕。
愤青曾国藩,心里有一团火,浑身长满刺
中进士以后,曾国藩成为一名京官。十年间他七次升迁,官儿做得顺风顺水,但是内心却很煎熬。曾国藩是个有追求、有想法的人,他有“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对晚清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忧心忡忡。但是放眼大清朝堂,照旧歌舞升平。曾国藩想要有所作为,却发现即使升到副部长的级别,仍旧办不了自己想办的事。那个头衔,只是一个更高级的笼子,束缚着他的手脚。
曾国藩不想混日子。他揣着一腔热血,以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睥睨朝堂,一心一意地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他上疏建言,力陈官场的种种不良风气,甚至惊世骇俗地去批评年轻的咸丰皇帝。
他批评“诸老”,“恶其不黑不白,不痛不痒,假颟顸为浑厚,冒乡愿为中庸”。他批评咸丰,“不暇深求”“徒尚文饰”,大臣建言,他“疏之万里之外”,遇事又“相与袖手,一筹莫展”。
曾国藩充分表现出了性格中的“刚方”一面,因此在朝堂上很不讨喜。“画图甚陋”被同僚嘲笑;批评皇帝被忌恨,向居上位者挑战,遭京师权贵唾骂。“愤青”曾国藩,内心有一团火,浑身却长满刺。
长沙受辱:打掉牙和血吞
曾国藩的京官生涯憋闷、恼火,当他终于获得江西乡试正考官的外差,便兴冲冲离开了京师。但是还没到江西,就接到了母亲去世的噩耗,于是又换装回乡奔丧,至此结束了十四年的京官生涯。
曾国藩回乡守制第二年,太平军挥师北上,湖南纷纷陷落,在籍的曾国藩收到皇帝的紧急命令,帮助地方官员兴办“团练”,保卫乡里。
曾国藩终于等到了一展身手的机会。一到长沙,就设立了“审案局”,开始治理匪患。乱世用重典,曾国藩审案不参照法律,不需要证据,稍加讯问立即结案,四个月内审案局“计斩决之犯一百零四名,立毙杖下者二名,鉴毙狱中者三十一名”。
他痛恨军队习气,开始自己练兵,组建湘军,“赤地立新”。曾国藩让绿营军与自己组建的湘军一起会操,一起听他训话,还处置了长沙副将清德。
曾国藩的恐怖政策严重打击了各地土匪,社会治安迅速好转。他组建的湘军面貌一新。但是曾国藩自己的麻烦也来了。
他无视官场潜规则,不做样子,也不借机敛财,更重要的是,他以在籍官员的身份插手军队事务,严重侵害了当地官员的利益。
借着绿营军与湘军兵士闹事的由头,湖南提督鲍起豹故意将闹事的绿营军兵士交给曾处置,而后纵容、鼓动军士闹事,攻击曾的临时公馆。曾的几名随从被打伤,他自己也差点挨刀。曾国藩夺门而逃,向与自己一墙之隔的巡抚骆秉章叩门求救,骆看着差不多了才施施然开门出来。他对闹事的兵士好言劝慰,对曾国藩却不闻不问。
曾国藩一时间成了全湖南的笑话。
这次耻辱让曾国藩想了很久,最终,就像当年被学台发布公告批评一样,曾国藩没有一蹶不振,反而被激出了一股决心。他决定“打脱牙和血吞”,带着自己的湘军去了衡阳,不争一日之短长,练一支劲旅给世人看看。
到了衡阳,才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衡阳练兵之路太难了。曾国藩面临“五无”,无办公场所、无名正言顺的职权、无经验、无朋友帮助,更重要的是,没有制度保障就没有军饷来源。
但是长沙之辱就像一根刺,让他每每在想要退缩的时候,被刺得血肉模糊,在疼痛中清醒,在疼痛中激发出斗志。就是在这样的绝境中,曾国藩的湘军一天天有了规模。咸丰四年四月的湘潭之战中,曾的湘军以少胜多,十战十捷,歼灭太平军万余人,创造了太平军军兴以来,清军唯一一次重大胜利。
江西之困:在困局中反躬自省
湘军打出名之后,咸丰命曾国藩出省到江西作战,到了江西的曾国藩却处处受到当地官员的刁难,而他却始终没有一个正式的身份,仍旧是在籍京官儿,处处受气,处处被掣肘。更让曾国藩伤心的是,他忠心耿耿为国为民,却遭到了皇帝的猜忌。
曾国藩举步维艰,在万分痛苦中,接到了父亲的讣告。他立即上书,并不等咸丰同意就自己抛下军队回了湖南老家。皇帝催他立刻返回军中,而曾国藩就借机将自己在江西遭到的种种刁难一股脑儿向皇帝倾诉了一遍,并表明立场如果想要他出山,就给他督抚之权。
借着皇帝有求于己,向皇帝诉苦,并要求授权,这是曾国藩的小九九。可是咸丰眼见太平军的气势不如从前,便与曾国藩较上了劲,竟然顺水推舟,允他回乡守制。这一次不用传,曾国藩真的成了天下的笑柄。他的部下纷纷因军功而飞黄腾达,湘军的创立者曾国藩却什么都没有。
前四次受辱,不断激发着曾国藩的斗志,让他越挫越勇,但最后这次受辱,却引起了曾国藩的自省。
曾国藩的确是一腔热血满腹忠诚,但作为体制中的一员,他却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与整个体制抗衡。用心好,并不能证明方法正确。
在被皇帝冷落、被官场众人嘲笑而蛰伏的一年多里,在经历了暴躁、苦闷之后,曾国藩渐渐平静,他开始以平和的心态回顾、反思、自省,终于领悟到“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天下之至柔者,驰骋天下之至坚”。也就是说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的人。有了这次打击,有了反躬自省后的领悟,中年以后的曾国藩,开始纯熟圆通起来,迎来了自己人生新的高度,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读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越挫越勇,屡战屡败的韧性,以及在困厄、耻辱中的反思与自省。
张宏杰善于从细节处观察,用细节呈现。他拉近了读者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他的笔下,曾国藩不再是一个抽象的人物符号,不再是那个高居庙堂之上,正襟危坐,相片化的那个名人。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脾气、有性格、有算计、也有自己的苦闷和挣扎,血肉丰满的人。而读者可以越过历史鸿沟,从这个历史名人身上找到共情、同感与积极的借鉴。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