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按江西,铁齿铜牙,于谦神威乍现,却只是

公益爱心援助定点医院 http://m.39.net/news/a_6169081.html

导语:出生于年的于谦,恐怕不会想到自己在未来几十年里面的一举一动,已经无形之中改变了整个明朝的历史,而明朝能否成为第二个南、北宋或者依然是明朝本身,全都在于谦的一念之间。历史上对于于谦的评价非常的高,高到了只有八个字: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在前文中曾经无数次讲到,但凡与民族英雄这四个字牵扯上关联的,那必然是了不得的一等一的大英雄。岳飞是民族英雄、文天祥也是民族英雄,同样的于谦也是民族英雄,而且是明朝有名的民族英雄。让我们揭开历史的迷雾,一起来窥探一下那个神秘而又莫测的于谦,来看看他究竟对明王朝做了哪些事情,在这些事情的背后又究竟隐藏着一颗怎样的赤子之心。

一次意外的战役

有人说明朝的皇帝不干正经事儿,细细想来似乎的确是这样,好像在明朝出现过3~5位喜好玩乐的皇帝,包括木匠皇帝朱由校,以及一些喜欢炼丹的皇帝,像嘉庆皇帝等等,这样的皇帝数不胜数,只不过在这些皇帝当中有两位皇帝非常有趣,其中的一位便是朱瞻基。

当然鉴于文章的篇幅以及我们所要讲述的历史与朱瞻基似乎牵扯不上联系,而与朱瞻基相关的另一个人却间接显现出来了:于谦的威名,那是一场皇室的战争。

皇室之争朱瞻基的父亲是朱高炽,朱高炽有一个兄弟叫朱高煦,朱高煦非常能打,非常能战斗,也非常有心机,奈何自己不是嫡长子,所以想尽一切办法都没有争下皇位来。而夺得皇位的那个人叫朱高炽,朱高炽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是因为他有一个乖巧的儿子,这个儿子为自己当上皇帝提供了不少助力,这个儿子就是朱瞻基,而朱瞻基是朱棣最为喜欢的一个人。

简而言之,朱高煦自己认为有能力去打败那个看起来胖胖的,没有任何办事能力的朱高炽,最终却输给了他,紧随其后,朱高煦又希望通过一些兵变来让朱瞻基禅位给自己结果也失败了,而这一次战争就是由朱瞻基率领军队亲自出征的。

此次战役,朱高煦深刻地阐述了什么是白痴,以及白痴是怎样炼成的,在朱高煦的多方认怂以及多方妥协之下,朱瞻基决定饶自己的这个叔叔一条命。只不过,饶他性命可以,绝对不可能原谅他的过错。于是便派遣了一位御史前往骂朱高煦一顿,谁也没有想到这一骂,就骂出了花来。

明朝历史记载,于谦的口才非常好,他站在朱高煦的面前,就宛如一尊佛像一样,出口成章斩钉截铁,眨眼之间就已经把朱高煦骂的猪狗不如,旁边的将士莫不胆寒,更要命的是朱高煦频频点头,汗如雨下,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不好了。

于谦显了威风,事实上是非常的威风。在这次威风之后,朱瞻基站在于谦的背后默默点了点头。作为一个皇帝,作为一个帝国的引路人,他深刻的明白这位臣子绝对不简单,能够有如此口才,能够在被自己随机点名的前提之下,依然骂出花来,把眼前的这个叛逆之人骂的猪狗不如。这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于是在朱瞻基的思想认知当中开始有意无意的培养于谦。而于谦也正是在朱瞻基有意无意的培养之下,慢慢的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战役后的于谦这场战争结束了,有趣的是朱瞻基回到了京城,朱高煦也被俘获到了京城,可是于谦没有。于谦眼看着大军回去,重新整理了官帽,开启了他的新官职:巡按江西。

什么是巡按江西呢?

这个职务没有具体的工作规划,比如古代的时候像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他们都有固定的职业规划,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怎么干,如何干,都有一定的教条可言。可是于谦没有,巡按江西对于于谦来说就是想干什么干什么,想查谁查谁,查出问题进行处理,然后统一汇报。

巡按江西的时候,有一天打了一场硬仗,因为在整个巡按江西当中有很多贪赃枉法的臣子,他们拿着朝廷的俸禄却不干人事儿,一直在祸害当地的百姓,而当地的百姓有苦难言,即便想要向京城告一状,也需要面对层层阻挠,到最后恐怕连皇帝的面都没有见到,就被轰了回来,甚至身死他乡。

当于谦知晓这件事情之后,便把所有的贪官污吏通通抓了起来,对他们训话,并且用严厉的刑法来惩治他们。当然这件事情所起到的效果是很好的,于谦得罪的人确实很多,得罪了这么多人也不要怕,因为此时的于谦有了自己的背景和靠山,而这个靠山就是当朝皇帝。

于谦的为人处世,颇有贤名

按照一般的剧情和路数发展,既然于谦在巡按江西的时候有着如此多的贡献,那么我们就要做一个民意调查,看看当时的江西普通老百姓对于谦是怎样的一个态度。

百姓评价如果古代也有互联网,也有数据调查统计表的话,就不能发现百姓们的整体表现,可以用四个字来深度概括,那就是感恩戴德。

老百姓们需要粮食,那么于谦便给他们粮食;老百姓们需要衣服,那于谦便给他们衣物;当老百姓面临灾荒或者根本没有办法进行劳作的时候,于谦也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并不做一个死板的人。

可以说于谦既学了中庸之道,也学了圆滑之路,在他的思想认知当中,一个官员绝对不可以死板,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去做不同的预算,在做不同预算的同时有着不同的考量。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思想认知,于谦在巡按江西的时候能够解决很多困难,能够把大多数贪官一网打尽的同时,让其他官员小心谨慎的工作而不是揭竿而起。

百姓似乎对于谦的评价很高,高到了一定程度。高到什么程度呢?用一句话可以来深刻描述,那就是皇帝知道了。

皇帝知道于谦非常优秀,更让皇帝感到难得的是于谦不但为人处事没毛病,做官的时候办事情也漂亮,而且他非常清廉,似乎在于谦的思想认知当中从来不知道贪污是什么,也从来不会触及到这一个板块。

慢慢的于谦越来越受到皇帝的重用,而受到皇帝的重用只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官职升的越来越快,权力掌握的越来越多。

天下大乱,于谦挺身而出

好了,在于谦官职上升到极限的表象之下,却有着一场大战争,那场大战争并不是内部爆发的,而是明王朝主动向旁边敌人的挑衅。明英宗听信了王振的谗言,并且在王振的鼓动之下准备和北方的敌人来两下子。

如果是在一般情况下来两下子也就来两下子,可是王振来出了花样,因为王振是一个有志向的太监,只不过比较昏庸罢了。在王振的思想当中,这绝对不是一次简单的出征,他要把这次出征变成伟大的、变成流芳百世的,变成能够名垂青史的。怎样能够名垂青史呢?带着皇帝一起北伐就好了。

好了,接下来的这场战役不用过多描述,因为输了而且很惨,明英宗朱祁镇率领的大量军团全都死在了北方,回来的人少之又少。而这个时候新上任的皇帝,正在纠结,究竟是该往南边跑还是直接投降。

这样的一种想法是让人很难理解,毕竟除了往南边跑或者投降之外,还有一种做法,那就是率领自己的军队反抗北边的敌人,毕竟事情还没有遭到如此地步。恰恰相反,事情已经糟透了,而且糟的不能再透了。此时的明朝北京附近的所有军队都被朱祁镇给拉了出去,而朱祁镇把这些军队拉出去之后,再也没有拉回来,明朝的京城就如同一个空壳子一样,只要北方的蛮夷之人想要打过来,随随便便率领一支军队都可以攻过来。

于谦在面对这种情况下回顾左右厉声说道:所有建议南迁的人都应该斩首,难道你们想当第二个南宋吗?

保卫京师第二位皇帝见到于谦能够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时刻说出如此意气高昂的话,深感触动,于是便直接将所有的兵权、将权和统帅权力一股脑的给了于谦。

轰轰烈烈的北京保卫战正式开始,而北京保卫战从开始之初就以一种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过程衍变,而明朝在此次战役之后将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整个北京保卫战所涉及到的经典战役数不胜数,与于谦相关的经典战役和经典条例更是多的说不过来,只不过有一点非常的闪亮,也正是因为这个闪光点决定了明朝能够继续留存下来。

于谦环顾左右,看着所有的将士,只是低沉的说了一句话:从现在开始我们率领军队冲出城门与敌方进攻,一旦冲出城门那么就绝对不允许城门再次开启。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用另一种思维来理解,那就是冲出城门之后两个军队进行搏击只能有一方胜利,理论上来说是这个样子的,可是对于明朝的军队而言,如果输掉了,还可以躲进城里面进行被动防御。但是于谦在这个时候已经把这一条可能通通砍掉,绝对不允许在出去迎敌之后再逃回来。如果还是听不明白的话,我们说的再明显一些,那就是此次战役只能有一方胜利,如果你打不赢对方,那你就在城门外被敌人打死,没有后退和逃亡这一种可能。

于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不久之后整个明朝将面临一次大劫难,而在这个大劫难当中,于谦凭借着他惊人的谋略以及铁血的手腕,牢牢的守住了北京城,躲过了这场灾难。

战役总结京城保卫战似乎已经结束,这场战役结束之后,如果我们从一个情理的角度来出发,于谦的确有值得高兴的事情,也有值得骄傲的事情,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保家卫国,也不是每一个人可以力挽狂澜。

而不是每一个人能够做到如此优秀的前提之下,于谦做到了,他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皇帝很开心,接二连三的给于谦升官职,唰唰的往上升,也有必要进行官职的升迁,毕竟如果没有于谦的话,大明江山将会完全变成另一个样子。

可是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于谦仅仅接受了官职,对于官职之外的所有东西通通没有接受,皇帝给的钱财散发出去,皇帝给的荣誉自己也毫不在乎,丝毫不重视。除此之外,于谦依就是那个于谦,生活简朴而且简朴的有些过分。以至于当这位皇帝下台,明英宗再一次上台之后,想要去找于谦的麻烦,找了很久却都没有找到,只能用意欲两个字来惩罚于谦。

世道太平,于谦拱手谦让

面对困难于谦力排众议,站在了困难的最顶点上,牢牢的阻挡了这场灾难,可是面对荣誉于谦又退了下来,分文不取的同时,仅仅是为了保持初心。

于谦的爱民之举在巡按江西的时候,于谦做到了爱民,与江西的子民能够同甘苦、共患难,急老百姓之所急,想老百姓之所想,收获大量人心却不骄不躁,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于谦的爱国之举而在面对国家危难的时候,于谦又能够力排众议,再一次站在困难的风口浪尖之上,并且丝毫不为外界所动,甚至于谦亲自披甲上阵去阻挠敌人的进攻,一而再再而三的保卫了大明王朝的安全。

在这样的一个时刻,但凡能够站出来的人都是英雄,而于谦不但站了出来,并且很好的处理了这一系列的问题和麻烦,在处理问题和麻烦的同时,又保住了大明的江山,这样的一个人恐怕整个明朝也出不了几位。

一位英雄的开始与结束

一个英雄的到来总会伴随着无数鼓掌和赞誉,而这个英雄的离去也总会伴随着诸多的惋惜,于谦离开了这个世界,以一种极为憋屈甚至憋屈到极限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因为明英宗回来了。

明英宗最开始是不想杀于谦的,因为明英宗尽管喜欢做一些糊涂事,可这位皇帝心智不缺失,而且功于心计,知道什么样的臣子好,什么样的臣子不好,在明英宗的思想当中,于谦尽管不喜欢自己,自己也不喜欢于谦,可是于谦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大明的江山,单冲这一点就足以让于谦享受荣华富贵,并且一辈子逍遥自在。

可是架不住身边的臣子一而再再而三的挑唆,因为这些臣子认为一旦不杀于谦,那么明英宗再一次上位将师出无名,换句话来说,我们知道岳飞之死是因为莫须有,而于谦之死与莫须有有着相同含义的两个字:意欲。

好了,说一千道一万,于谦终究是去世了,人必有一死,只不过于谦在这个关键节点死去,似乎价值不大、意义也不大,可这一切都无所谓了,因为于谦已经为大明江山贡献了自己的全部。而最后这个不圆满的句号也不是于谦主动画上去的,是明英宗拿着笔,在其他人的挑唆和指使下颤巍巍的画上来的。

有人说于谦是英雄,也有人说于谦是大男子主义,针对于这一切,于谦好像连辩驳的机会都没有了,但历史告诉我们:英雄是不需要为自己辩解任何事情的,因为英雄在经过时间的洗刷之后,终究会显示出他本来的面貌。

有些人遗臭万年,有些人却能够名垂青史,而于谦就是那为数不多能够名垂青史的那一位,尽管于谦最后的死有些憋屈,尽管于谦最后的确也疲了、累了、乏了,可是于谦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正是因为有于谦的所作所为,大明王朝才得以延续,不至于半路上被别人砍掉一块肉。

可能有很多人会好奇,于谦这样做究竟是为什么?朝廷给他发饷银了?还是朝廷给了他很多的鼓励和扶持?不!有些时候并不是过多的赏赐才会使使人前进,而使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内心当中的那一口气,我们称之为气节。

同样的道理来看,于谦是有气节的,而且是一位非常有气节的人在面临国家危难、在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没有退缩半步,因为此时在于谦的心目当中退缩就代表着失败,而一旦失败,整个明王朝将会变成另一个样子。明王朝成为第二个南宋亦或者连南宋都不如,绝对不是于谦希望见到的,更重要的是于谦曾经承蒙朱祁镇的父亲对自己的恩泽,单纯的凭借这一点于谦也愿意舍身陪君子。

于谦的一生似乎很简单,简单到有些可怕,而与此同时他对明朝的贡献更是绝大多数人所无法比拟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