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信仰文化传承担当,为往圣继绝学

人生之道的先觉觉后觉,文化上的继往开来,是一个文化传承接续发展的事业。儒家先圣先贤在文化事业传承接续中,无疑承担起了“为往圣继绝学”的重任。

孔子在“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中庸》)中开启了文化精神家园之基业,孟子在“舍我其谁”的担当中做出学术反正的辨证,荀子突出了师法化性起伪而改造人的文化自觉。

自孔孟之后,有《中庸》《大学》和《易传》的传承,继有汉儒的董仲舒、唐儒的韩愈,又有宋儒张载、二程和朱熹的理学,再有明儒王阳明、刘宗周等的心学发展,后有清儒王夫之、戴震和梁启超等,无一不是在为往圣继绝学。

孔子作为春秋时代之前古代文化、文明的修复者和挽救者、推广者,以及仁道文化的启蒙导师,无疑发挥了“为往圣继绝学”之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重大作用。

孔子的先觉觉后觉、继往开来,无疑点亮了文化启蒙、教化的明灯,开启了照亮千古的“为往圣继绝学”事业。一方面,体现为收集整理历史和著述立说,传播文化知识;一方面,传授子弟以普及人道之学问,继承往圣之绝学。

孔子的文化事业,既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又是“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不作”,是文化的传承;“信而好古”,是复归文化的本源。“学而不厌”,是文化的荟萃;“诲人不倦”,是文化的传播。

在“信而好古”上,自谓“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而有不舍之惋惜。“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孔子所传承的文化,主要为周代的文明成果,使之赓续而不被断绝。

仲尼之忧,忧于“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论语·述而》)。“德之不修”以及闻义不徙、不善不改,是文化传承上的荒怠;“学之不讲”,是文化传承上所以为的忧患者。

孔子对文化的传承发展,既有损益又有创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文化有损有益,然精神内涵不废,仁道由此而兴。

在孔子的思想中,重点突出了对文化之“文”的坚守。“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对文化之“文”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中华古代文化人文精神世界不断彰明的基础。

文化、文明上先觉觉后觉的第一个要觉悟者,就在于认识你自己,看看自己作为人拥有什么,怎么才能脱离禽兽性而过上人类自己的生活;如何有尊严地活着,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自己应尽的努力,体验崇高而伟大的人性。

藉由孔子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以及仁义之道的确立和推广,使人摆脱懵懂而脱离了禽兽之性,让有志于道者自觉知道了怎么可以成为人,如何去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人性的高贵和崇高意谓着什么。

孔子之为圣,犹如日月照亮万古长夜一样。“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卷九十三)孔子对文化的传承和修复,无疑启明了中国人的文化人性和文明人生。

孟子正是忧后世失传于圣人之道,而有文化传承上的担当。“由孔子而来,至於今百有馀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孟子·尽心下》)在继承发展孔子学说的过程中,孟子逐渐成为“为往圣继绝学”事业的儒学亚圣。

孟子作为孔子文化的继承者、阐发者和推广者,以及拨乱反正的思想导师,同样发挥了“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重大作用。

在《孟子》看来,“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万章上》)“非予觉之而谁”,道出了“为往圣继绝学”事业之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舍我其谁的担当。

孟子处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滕文公下》)的战乱时代,自觉承担起了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的文化反正和传承使命。

孟子自述己岂好辩哉,而是不得已而辩,旨在拨乱反正。“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滕文公下》)。拨乱反正,回归孔子学说的正统,同样是“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事业。

孟子对文化的发展,有发孔子之所未谈,述《六经》之所不载者。道性善,认为人人皆可为尧舜;明浩然之气,认为气配道义,为集义所生;辟杨、墨而遏邪说,进行文化上的正本复原;黜五霸而尊三王,厘清王霸之辨。

在孟子看来,“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忧惧仁义充塞而率兽食人,故自居为“圣人之徒”,自觉承担传承发展孔子思想,“为往圣继绝学”的事业。

孟子之学说,启人心于方惑,而卓然建明于后世,无疑在“为往圣继绝学”事业上具有继往开来的功业。在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上,孟子为后世尊称为亚圣,岂虚言哉!

有“舍我其谁”的担当,便有“为往圣继绝学”的气魄,开先觉觉后觉事业之新篇。“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所开创的很多文化思想,成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个新的活水源头。

荀子作为孔子思想的传承者和阐释者、弘扬者,以及化性起伪而改造人性的文化导师,也是发挥了“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历史重大作用。

《荀子》之学,虽被后人认为非是孔孟之正统,但也有益于孔学的传承发展。荀子生于乱世,“礼义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绌约,天下冥冥”(《尧问》)。当是时,“知者不得虑,能者不得治,贤者不得使”。

面对儒家文化衰败不兴的历史现实,荀子“怀将圣之心”,以为继绝学而兴教化。荀子之学,最有益于后世者,乃立性恶说,倡礼义,立儒行,别荣辱,突出了化性起伪的人生责任担当。

在文化历史传承上,“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观其善行,孔子弗过。”荀子思想虽别立一宗,然与孔子思想殊途而同归。

荀子重视师法在人生上的价值和作用,实是彰显先觉觉后觉的事业。“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修身》)正身必由礼,明理莫由师。

在荀子看来,人之生固是小人,若是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则无由得开其内觉。“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儒效》)。人无师法则纵其性恶,有师法则隆积其善,君子、小人由是而分。人必由师法而成其为人,而师法之化人无非是觉悟人自觉地做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仁者的一大使命,就在于好告示人。“告之示之、靡之儇之,鈆之重之,则夫塞者俄且通也,陋者俄且僩也,愚者俄且知也。”(《荣辱》)塞而通,陋而僩,愚而知,皆是先觉觉后觉之事。

《荀子》“为往圣继绝学”的事业,突出了学习、礼义和师法在人性改造中的价值作用,强调了外在礼法规范和制度约束的政治价值意义,重新整理了《诗经》《春秋》和《易》等经典古籍。《韩非子》等法家学说,也受荀子思想的影响。

孔孟之后,《中庸》开创了“至诚”之性和中和之道,《大学》提出了人生修为的三纲目、八条目,《易传》提出了“唯变所适”和“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等思想,无不是对孔孟思想的传承发展。后世儒家学说,皆不离这些活水源头。

文化是传承接续的事业。人性潜能的不断挖掘,道德的不断丰富,人道修为的不断进步,则“为往世继绝学”就是日日新的事业。

担起“为往世继绝学”的责任,就要象孔子那样“诲人不倦”,以本身的文化自信传播和传承之,使之不断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每一个人都要担起传播和启迪文化自信的使命责任,以先圣先贤为榜样,以自身的文化自觉带动更多的人坚定文化自信,做“为往世继绝学”事业的传承者和接棒人。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欢迎评论交流探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版权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4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