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浅谈汉字中字,发展简史

一、汉字“中”字,一说是象形字,也有说是指事字,该字最早见于,距今约~年的商代甲骨文之上。其形象似竖立起来的一面旗帜,且有上下两条旗斿,似在飘动。显然,仅从字形来看,常见的甲骨文“中”字,当是表示氏族的一种图腾、旗帜、徽章。

一般而言,专家多认为该字的本义,当是指竖立“中”这种带旒之旗,以测定风向。例如,甲骨文中经常出现的“立中,亡风”之辞句,大致就是这种含义。也就是说,该字最初的意思,当是有“中间”、“中心”之意,且应该还引申出了,少量其他的含义。

在笔者看来,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字,大概率已经有了“中间”、“中心”之意,且和占卜有关。那冥冥之中,这就意味着、预示着,“中”字在起初的古汉字之中,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了非常特殊的内涵和意义。

虽然,此时的“中”字,虽说还没有组成“中庸”之词语,却已经拥有了“中庸”一半的内核和含义,即已经有了中心、中正之意!显然,在甲骨文时时代,汉字“中”字的中庸之道,已经开启,笔者将其称之为“中”字的“中庸之道”初起。

(1)当我们仔细观察众多的甲骨文“中”字,我们便可以发现,甲骨文“中”字的形象,并不是总是上下各两条旗斿。有的是仅有上面有两条旗斿,下面则没有;有的是上下各一条旗斿;有的是上下各两条旗斿,外加上中间还有两条旗斿。显然,这代表了甲骨文“中”字在不断进化,富有多变性。具体的这种变化,详见甲骨文“中”字图一和二。

甲骨文“中”字图一

(2)需要说明的是,甲骨文“中”字的旗斿,除了有数量上的变化之外,这些旗斿在方向也也有变化,要么是向左,要么是向右。想来,如果此字早期,真的代表占卜时测定风向,那这种变化,应该就是代表了风向。

甲骨文“中”字图二

(3)此外,让人略感神奇的是,早在多年前的甲骨文上,就已经出现了非常接近现代简体“中”字的甲骨文“中”字。总体来说,这些甲骨文“中”字和现代简体“中”字是略有不同的;比如有的是一竖,加一个圆,形成穿插之势,仅两笔画;有的则是一竖,外加一个矩形模样,形成穿插之势。

(4)很显然,甲骨文“中”字的内核,在于其中的“一竖刚好穿越圆心”或“一竖刚好穿越方形中心”。这不正是非常形象地告诉了我们,甲骨文“中”字有中心、中正之意嘛,暗藏“中庸”之意嘛!

(5)当然,不管这些甲骨文“中”字,如何去变化,只要我们简单撇上一眼,便会发觉这些字都非常亲切。而且一眼便可确定,这几千年前的甲骨文,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简体“中”字的早期形式。要说这些甲骨文“中”字,和今天的简体“中”字,有多像,具体详见甲骨文“中”字图三和四。

甲骨文“中”字图三甲骨文“中”字图四

二、甲骨文“中”字之后,接下来我们便看到了,许多镌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中”字。当然,这些金文形式的“中”字,除了极少数是商代晚期的,其他大部分都是西周和东周之春秋战国时期的。从字形上来开,这些金文“中”字,基本是继承了甲骨文“中”字的外形。

不过,也有一些例外,例如西周早期的一些鼎上的“中”字,是由六条旗斿组成,而中间的圆形或方形则没有了。显然,这说明甲骨文“中”字在向金文“中”字过渡的时候,多多少少是出现了新的变化。

事实上,也就是在西周和东周之春秋战国时期,早期的“中”字的内涵、含义,由起初的“中间”、“中心”等意。发展出了更多、更丰富,也更成熟的内涵或含义。显然,在金文时代,汉字“中”字的中庸之道,正式开启,笔者将其称之为“中”字的“中庸之道”正式崛起。

(1)在国宝级青铜器--西周何尊的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了,距今多的“宅兹中国”,看到最早的“中国”二字。显然,我们可以将这一信号,视为是汉字“中”字的“中庸之道”崛起的信号。

a.毕竟,多年前的“宅兹中国”之“中国”一词确定后,这就意味着,“中国”一词早就有之。

b.既然“中国”一词早就有之,那么中原、中夏、中土等,代表华夏文明、中华文明的伟大词汇,肯定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2)而这些伟大的词汇,无一例外,均是以“中”字开头,这些词汇也无一例外地表示出了,居于天下之中的内涵。不用多说,这就是华夏先民的一种“中庸”之态度。

金文“中”字图一金文“中”字图二

(3)成书于汉朝,据传是西周时期周公旦所著的《周礼·射人》中写道:“与太史数射中。”表明“中”字有了“当中”之意。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书籍《仪礼·大射仪》中写道:“中离维纲。”印证了“中”字有了“中心”之意。

(4)同样,《礼记·玉藻》中写道:“头颈必中。”表明“中”字有了“正”、“不偏不倚”之意。春秋时期的《春秋》中写道:“夜中,星殒如雨。”表明“中”字有了“半”、“中途”之意。

金文“中”字图三金文“中”字图四

(5)战国时期的《素问》中写道:“五中所主,何藏最贵。”表明“中”字有了“内脏”之意。战国时期的《战国策·齐策二》中写道:“是秦之计中,齐燕之计过矣。”表明“中”字有了“合适”、“适当”之意,等等。

金文“中”字图五金文“中”字图六

三、综上,西周和东周之春秋战国时期,汉字“中”字,由起初的“中心”、“中间”之意,发展出了“当中”、“中正”、“不偏不倚”、“中途”、“内脏”、“合适”等含义。而且,这些含义都能在相关典籍里找到。

显然,种种迹象都表明,在西周及东周之春秋战国时期,汉字“中”字,无论是字形还是字义,都已经进入到了相对的成熟期。

故而,我们在最终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语·雍也》中,实实在在地看到了“中庸”二字,即“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不用多说,这意味着,汉字“中”字的中庸之道,已然近乎完成了。

金文“中”字图七金文“中”字图八四、大概率的,“中国”、“中原”、“中夏”、“中土”等伟大词汇,是先出现的,而“中庸”一词则略晚。这就足够说明,天下之中的那个“中原”之“中国”,肯定非常重视居于天下之中心,非常重视取得中原之地,继而治理天下。

故而,治理天下、得天下、进入中原,被中国古代先民,称呼为入主中原、问鼎中原、定鼎中原。再联系到《论语·雍也》中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我们便可大致知晓,居天下之中,而治理天下,就是讲究“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所以,先民们很早就在践行“中庸之道”了。

显然,居天下之中,而治天下,这就是中国人、华夏人的“中庸之道”,就是中和,且可常行之道!不用多说,中原、中庸等词语的核心,都和天下之中,都和汉字“中”字,有着莫大的干系!

自此,我们可以说:“‘中’字对于我们中国、中华文明来说,意义太过非凡了!正是先民们的,对‘中’字的不懈追求之执着,最终使得华夏文明演绎出了‘中庸之道’。”

金文“中”字图九

五、既然,在西周和东周之春秋战国时期,汉字“中”字已经正式演变出了“中庸之道”,那是不是就是说:“汉字‘中’字的演变,无论是外形,还是内涵,都已经完全确定了呢?”在笔者看来,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1)所以,我们便看到了楚系简帛里,无数个富有变化的汉字“中”字。想来,楚系简帛里那些千变万化的“中”字,就是楚文化热情奔放的完美诠释吧!只不过,这种千变万化,大多都是外表之变化,而这些“中”字的内涵,显然则还是继承自西周、东周之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中”字。

楚系简帛内‘中’字图一楚系简帛内‘中’字图二楚系简帛内‘中’字图三楚系简帛内‘中’字图四

(2)楚国和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这六国,最终都被秦国所灭,最终秦国完成了大一统,取得了天下,问鼎了中原。之后,秦国统一了各国的文字。再之后,我们便看到了西周、东周时期的大量金文“中”字被弃用。

(3)而那极简的“一竖洞穿方框”形象之“中”字,最终成为了“幸运儿”,成为了那个统一后的“中”字。而秦国时期的,统一后的“中”字的内涵,大致还是继承自,西周、东周之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中”字。

秦系简牍内‘中’字图

六、等到了更加高度统一的,大汉文明时期,汉字“中”字无论是在外形上,还是内涵上,似乎都还在继续演变。显然,彼时的汉字“中”字的“中庸之道”,还在继续推进。所以,我们在《说文解字》中看到了,更为容易书写的“中”字。在秦汉时期的《孝经·圣治》中看到了“头颈必中,这表明“中”字通“忠”,有了“忠诚”之意。在东汉末曹操的《短歌行》中看到了“忧从中来”,这表明“中”字有了“内心”之意。

(1)事实上,也就是大汉文明时期,儒家和儒学的地位获得了空前的提高,成为了占社会主导地位的主流思潮。不用多说,由儒家提出来“中庸之道”,应该也是跟着成为了,彼时社会的主流思潮。

(2)自此,我们可以说:“汉字‘中’字完全成熟于大汉文明时期,汉字‘中’字的‘中庸之道’,也在大汉文明时期正式形成!”

《说文解字》内‘中’字图

七、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汉代以后,历代文人还辗转传抄了,一些先秦古文字“中”字,而这些“中”字,其实就是继承自西周、东周之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字。很明显,这些传抄形式的“中”字,仅限于在文人间流传,并未真正使用。所以,大家随便看一看,权当是了解一番就好!

汉以后文人传抄的“中”字图一汉以后文人传抄的“中”字图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