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学第二十四篇为人处世和为贵

公益爱心援助定点医院 http://nb.ifeng.com/a/20180605/6631976_0.shtml
《悟学.第二十四篇》论语.学而第一.新解读(十)悟学.十八子子时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说:礼的作用、礼的目的,贵在让社会秩序和谐、和睦。先王制订礼的原则和目的,就是用礼制让社会秩序达到和谐,为美为善。若事无大小皆按礼而行,而不知道尚“和”这个目的和原则,这是行不通的。但若为和谐而一味地处处迎合,不以礼节制,这也是行不通的。新解读.评析:社会为人处事之道,贵在中和,即法理情适中也。本文相当难理解,最难之处在于对“和”的理解及“礼”与“和”的关系。逐字逐词释义:一、什么是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礼即《礼乐制》。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秩序处于混乱状态。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道家以无为而治为救世之方,墨家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必须恢复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礼仪规范,亦即复礼。如何复礼?孔子感到,单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已经不能凑效。因为当时诸侯割据,周天子的威仪已经丧失。于是孔子创造性地以仁释礼,认为礼本是根源于人的仁爱之心,不过是人的仁爱之心的外在表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终其一生都致力于:“克己复礼”。《礼乐制》周朝通过礼乐制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就连如何称呼死,不同等级的贵族也不一样:天子--驾崩;诸侯--薨;卿大夫--卒;士--不禄;平民、奴隶--去世。礼乐制对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五六百年以后,孔子提到周公制礼作乐的事,还赞赏不绝。并终其一生致力于“克己复礼”。周公制礼作乐,规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这些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佾(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礼,天子祭祖唱《雍》诗来撤除祭品,这时鲁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认为这种事不该出于三家之堂。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责他不懂礼(《论语·八佾篇》)。卿大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礼乐制度主要用来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荀子·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所说礼之三本,天地代表神权,先祖代表族权,君师代表君权。后来统治者以天、地、君、亲、师作为礼拜的主要对象,就是根据这个理论。用今天的话来说,“礼”可以理解为:“礼”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二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尊卑等级,以及与这种等级相关的行为规范。这个东西,在任何社会和历史时期都是客观存在的。从根本上讲,法律也是在礼制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制度形式。在现代,我们都知道制度的重要性,由此可以想象,礼在维护古代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意义。倘若人人都不讲礼,社会必然发生混乱。因此,主政者有必要强调礼制,以此来保证社会平稳有序的发展。礼是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一种规定,它可以协调各成员间的关系,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二、什么是“和”?和主要有以下两种释义:1、和解释为乐,依据有以下:论语集解邢疏:“和,谓乐也。乐主和同,故谓乐为和。夫礼胜则离,谓所居不和也,故礼贵用和,使不至於离也。皇疏:此以下,明人君行化必礼乐相须。用乐和民心,以礼检民迹。迹检心和,故风化乃美。故云:“礼之用,和为贵。”和即乐也,变乐言和,见乐功也。…..和按乐来释义,则“礼之用,和为贵”之“和”应读为“he`”,即唱和、应和之和,意思是配乐。礼和乐配合,才为贵,也才美。举例来说,我们升国旗的时候是不是同时唱国歌才显得雄壮有气势?也才能唤发出更大的崇敬和感动?其实古代行礼的时候,一般都是要奏乐唱诗的,诗经里的颂和雅,既是诗歌也是乐曲,比如孔子非常欣赏的韶和武,都是宗庙或宫廷举行重大礼仪时要演奏并吟唱的。礼乐配合是先王之道,有子认为,这种做法美妙、完美。美在何处?乐记说:“礼胜则离,乐胜则流”。礼乐配合起来使用,既不离(单调乏味),也不流(放荡庸俗),所以完美。2、和解释为和谐、和睦。古为今用的延伸释义也。“礼之用,和为贵”:即“礼的作用,礼的目的,贵在让社会秩序和谐、和睦”。三、“先王之道,斯为美”1、皇侃疏“先王之道,斯为美”:先王谓圣人为天子者也。斯此也。言圣天子之化行礼,亦以此用和为美也。,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四、“小大由之,有所不行”1、:“由用也。言每事小大皆用礼,而不用乐和之,则其政有所不行也。“2、皇疏:“由用也。若小大之事皆用礼而不用和,则于事有所不行也。“3、何邵公《春秋公羊解诂》:“…...据此,则此章乃言诸侯交际之礼。上文小大由之,小谓小国,大谓大国,言小国大国皆当以礼相接也。”五、“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皇疏::上明行礼须乐,此明行乐须礼也。人若知礼用和,而毎事从和,不复用礼为节者,则于事亦不得行也。2、马曰:“人知礼贵和,而每事从和,不以礼为节,亦不可行”。综上所述:因为和有两种解释,故整句也有两种解释:一、和释义乐,则整句解释为:邢昺疏:此章言礼乐为用,相须乃美。和,谓乐也。乐主和同,故谓乐为和。夫礼胜则离,谓所居不和也,故礼贵用和,使不至于离也。斯,此也。先王治民之道,以此礼贵和美,礼节民心,乐和民声。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是先王之美道也。由,用也。每事小大皆用礼,而不以乐和之,则其政有所不行也。人知礼贵和,而每事从和,不以礼为节,亦不可行也。二、和释义和谐、和睦,则整句解释为:“礼的作用、礼的目的,贵在让社会秩序和谐、和睦。先王制订礼的原则和目的,就是以礼让社会秩序达到和谐,为美为善。若事无大小皆按礼而行,而不知道尚“和”这个目的和原则,这是行不通的。但若为和谐而一味地处处迎合,不以礼节制,这也是行不通的。“古为今用,拓展延伸(以下为本人观点,仅供参考):礼,可理解为法,和,可理解为理及情;社会为人处事之道,贵在中和,即法理情适中也。事事依法则太刚,处处论理、讲情,则太柔。所谓刚柔并济,即处事从法、理、情三个方面综合考虑之,采用适合当下的恰当的处理方式。三国时期大思想家刘邵在《人物志.体别第二》中有言:夫中庸之德,其质无名。故咸而不碱,淡而不(酉贵);质而不缦,文而不缋;能威能怀,能辨能讷;变化无方,以达为节。中庸这种德性,其实质难以用语言表达。因此是虽咸却不苦涩,清淡却并非无味;质朴而非无纹饰,有文采而不炫耀刺目;既具有威严且能怀柔,即善于言谈又能沉默;处事可变化而无定规,以通达成功为准则。《悟学》的宗旨:通过领悟、参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国学经典,取其精华,结合当下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让国学中深邃的哲理及丰富的人生成功与失败经验总结,指引我们现实的工作、生活。更多精彩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