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前一前)2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在鲁国曾任委吏、乘田一类小官。鲁定公时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去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皆不为所用,归死于鲁。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办学之风,传说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又传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对我国的思想文化和学术产生了极重要的影响。论语(选录)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们。”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殆。子曰:“辞达而已矣。”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子日:“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是用语录体写成的最早一部儒家经典,书中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共二十篇。撰者非止一人,成书可能在曾参逝世的公元前年以后。我们今天研究包括文学思想在内的孔子思想,《论语》此书仍然是主要依据。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处于中国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动时期,面临“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礼治,同时他创立了“仁”学。孔子所谓“仁”,就是要把遵守奴隶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礼”作为内心的自觉要求,可见其“仁”学是以“礼”为基本内容的。他一生努力奋斗的目标,就是维护和挽救濒于瓦解的奴隶制——周礼。这反映出孔子政治态度的保守性。与此同时,孔子又强调以“仁”为核心与灵魂,对旧礼制进行一次夺胎换骨的改造。事实上,他给“礼”注入了重民、重人道的新内容,要求以“仁”来改造和重建“礼”,即以人道为中心来确立各种典章制度。这种以“仁”为核心的重民、重人道的思想,后来发展成为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具有明显的民主性和进步性。所以理解孔子的文学思想,一定要注意到孔子思想这种矛盾性,才能把握其实质。孔子在哲学上讲中庸之道,中和之美正是哲学上的中庸之道在文艺思想上的体现。这种思想直接导致后来以“温柔敦厚”为基本内容的儒家诗教的确立。崇尚中和之美的孔子,对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民间乐曲采取轻视、排斥态度,谓“郑声淫”,主张“放郑声”,而对于《韶》《舞》古乐,则推崇备至,反映出浓重的复古守旧倾向。但是孔子要求艺术的表现去泰去甚,防止过与不及,表明他对艺术的特征和人的审美心理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其中包含了值得肯定的合理内容,是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