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自学第4章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视频网站vip会员账号 https://m.tech.china.com/tech/article/20210907/092021_869661.html

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不能实行,我知道原因了,这就是聪明的人做得过了头,而愚蠢的人又到不了它的要求。中庸的道理不能盛行,我知道原因了,这就是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又达不到它的要求。就像人,没有不吃不喝的,但真正能够辨别出其中滋味的人却很少。

一、知者过之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他为人处世谨慎恭敬,有孝子的美名。

一次,曾子和父亲在地里除草,不小心锄断了庄稼。父亲很生气,举起农具就敲打他的背。曾子被打倒在地,一时不省人事,过了许久才苏醒过来。

他苏醒过来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地站起来,对父亲说:“刚才我得罪了您老人家,您用力教训我是对的,请不要生我的气。”接着他回到房内,弹琴歌唱,想让父亲知道自己的身体健康无事。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认为曾子做得有些过分了,于是告诉学生说:“曾子如果来了,不要让他进来。”

曾子自认为没有过错,派人来向孔子解释。孔子说:“你没有听说舜的故事吗,舜侍奉父亲瞽叟非常殷勤周到,父亲让舜做事,他很快就会到父亲身边来;但如果父亲想找机会杀死他,他就从来没让父亲找到过。父亲拿鞭子打他,他就忍受惩罚,但如果拿拐杖打他,他就逃走。所以瞽叟没有犯不守父亲本分的过错,舜也没有失去淳厚、美好的孝德。曾子不顾身体状况让父亲暴打,死也不躲避。假如自己死去,就把父亲陷于不义,与不孝相比,哪个重要呢?

曾子听到这话后说:“我犯了大罪啊!”于是到孔子那里去检讨过错。

二、贤者过之

贤者天资高,但容易有蹈空的毛病,把道想的很玄远,不切于人事,不合于人性之常。

宋明儒者之批评佛老,说佛老之道固然是很高明的,但却不是人生的正途,是“大偏”。而佛老之道所以有偏,是因为他们加了自己的私意私见。如王阳明便说:“仙家说到虚,圣人岂能虚上加得一毫实;佛氏说到无,圣人岂能无上加得一毫有。”佛家说空,道家说无都很高明,但不能肯定人生之常,便是偏了,故佛教以为伦理之道是妄执,要去掉,故要出家。

三、“过”非过分,而是偏离

率性之谓道,循性而行便可得道,但现实中有几人能坚守住自我之性呢?

不忘初心

起初的我们都不希望成为“金钱”的奴隶

但为了利益我们做得有没有“过分”了点,只有我们自知。如果我们人生中任何在意的人或事都为“金钱”让位,那我们与金钱的奴隶何异?

起初的我们都希望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

但在欲望面前,我们坚守了吗?就如第2章所举的睡眠的问题,我们坚守没?

四、愚者不及、不肖者不及

愚者一方面是因为天资差不知道之可行,故不行;另一方面,亦会是因为自暴自弃,明知道之可行而偏不行。如第二章所言之小人无忌惮而反中庸。

五、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说:“做了而不明白,习惯了而不觉察,一辈子走这条路,却不知道那是条什么路,这就是芸芸众生。”

实际上,人天天都活在道中,依赖着道而生存,如人生的常理常道,是一般人所共守的,从日常的生活,礼俗习惯上,我们都可以见到道之在,但一般人虽活在道中,却不能自觉其中的意味,如人天天饮食,而不知其味。人对道不能知,不能觉,不自觉地遵道而行,但并不能使人修德尽性,完成人格而成圣贤,且常会徇私欲而下堕违道。故对道之自觉,是非常重要的。道固不离家常便饭,但不就是家常便饭。须在伦常之行中察觉其中的无限意义,才能真正的明道行道。必须逆觉自己的仁心良知,才能够有真正的道德实践。

六、修正译文:

孔子说:“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容易偏离道,而愚蠢的人又做不到它的要求。道不能明了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把道想的很玄远;不贤的人又不知道在哪里。就像人,没有不吃不喝的,却不明了道就在其中。”

后记:我在自学的过程中,总是在强制避免将中庸之道描述为“恰到好处”之道,因为恰到好处有种说教的意味,有种“站着说话不疼”“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的感觉,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因此我喜欢将“中”只理解为不做情绪的奴隶;将“过”只理解为偏离了道。欢迎大家指正。

学做自媒体,又不想违背自我,哎,百无一用是书生!喜欢的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