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大学》可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上大学的“大学”,而是儒学的另一部经典著作——《大学》。《大学》的作者自古以来有多种说法,最被人认可的是曾参,对,就是在《论语》中每日“三省吾身”的曾子。那我们就来看看曾子到底是怎么写出《大学》的吧。春秋时期,曾子出生在鲁国,十七岁时被父亲送入孔子创办的私塾学习,成为孔子最年幼的关门弟子。曾子虽小,却有一颗非常聪明的脑袋,加上认真学习,短短几年里就领悟了老师的学说。当时,周王室统治腐朽衰落,各诸侯国为争夺地盘相互攻打,天下纷争不断,社会风俗逐渐败坏。孔子游说各国君王却不被采纳,他经常愁眉不展。有一天,孔子上完课后叫住了曾子,说道:“曾参啊,我有一个贯穿始终的道”。曾子恭敬地回答:“是的,我知道。”其他同学听得一头雾水,纷纷问曾子:“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啊?”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散学后,曾子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想到老师当时惆怅的样子,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老师不愿意自己写书,同学们大多一知半解,将来还会有谁记得他博大精深的思想呢?曾子越想越激动,他摊开书简,结合老师的思想,洋洋洒洒写一千七百多字的心得体会,希望能传给后世人学习,这就是《大学》。“忠”和“恕”在《论语》中有所提及,曾子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忠恕”是关于个人修养方面的,指的是忠诚和宽恕。《大学》在此基础上有所升华,着重阐述了如何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进而有能力去治理国家,最终达到天下太平的目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信你有听说过。篇名“大学”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博大的学问,二是指孩子们十五岁以后应学习的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大人之学”。《大学》作为一篇道德教育理论专著,被收入在《礼记》这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里。随着孔子、曾子、孟子等这些儒家圣贤相继去世,能理解《大学》意义的人就太少了,《大学》也就没有很好地流传下去。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句话用在《大学》上再适合不过了,经过先秦时期的落寞、汉唐时期的龟速发展之后,《大学》在宋朝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作者曾子后来还被评为了“宗圣”。司马光你还记得吗?就是那个砸水缸救伙伴的小孩,他天资聪颖,年少成名,在科举考试中考中进士,成为朝廷官员。后来,皇上将《大学》赐予新科进士,这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将《大学》从《礼记》中提出来单独进行注释,写出了《大学广义》和《六家中庸大学解》。从此,《大学》开始独立成书了。司马光之后,程颐和程颢两位学者兄弟开始推崇《大学》,他们对《大学》评价极高,说它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学习儒家思想必须先读《大学》。从此,《大学》在宋朝发扬光大。真正认识到《大学》的价值并让它扬名立万的功臣还属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了。当时的南宋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朱熹为国事忧心,时常在圣贤古籍里寻找治国安邦的学问。他在《大学》中读到了想要的治国思想,于是决定为《大学》作注。在注释的过程中,朱熹发现《大学》的章节混乱,于是他重新进行编排,将内容分成了“经”和“传”两个部分,“经”是孔子在教学时所说的话,“传”则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他还发现《大学》的内容有缺失,例如提到了“格物致知”这个词语,却没有进行解释,于是他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使得《大学》既条理清晰又内涵丰富。朱熹将增补和注释后的《大学》取名为《大学章句集注》,成为现在流传的版本。朱熹还对其他三部儒家经典——《论语》《孟子》《中庸》进行注解,与《大学》一起合编为一部《四书章句集注》,并将“儒学的入门读物”《大学》放在了第一位。而从元朝开始,《四书章句集注》被作为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大学》的经典地位得到了官方认可,曾子也因此被尊奉为“宗圣”。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大学》离我们现在有点远啊,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大学》的影子,例如我们常说的成语“心不在焉”“心广体胖”“生财有道”就出自《大学》。此外,还有不少大学的校训取自这本书里面的词句,比如东南大学的校训是“止于至善”,河南大学的校训是“明德,新民,止于至善”,香港大学的校训是“明德格物”。(声明:如要转载,请联系作者标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