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界,对哲学的研究其实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长篇累牍,汗牛充栋。可以说当今世界的哲学著作,已经超越了历史上所有时期的哲学著作的总和。
但是,在普通百姓看来,那些哲学著作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他们甚至觉得:哲学早就已经不存在了。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只相信老祖宗留下的经典格言。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哲学理论离老百姓的生活太远,只有那些格言在他们心里才是最亲切的。这就是为什么一部只记录了几百句话的《论语》,一部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论语》,却能成为跨越两千年的经典的原因;同样的,一部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经》,也能成为国人心中至高无上的宝典。
而那些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用了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写成的体系完整的论文,却少人问津。他们甚至会抱怨:我的体系这么严谨,我的论证这么紧密,为什么我的思想却无法融入生活呢?
说起来,还是王阳明最高明。他知道,和老百姓论道,和老百姓讲高深的理论,无异于是对牛弹琴。所以他教他的弟子在传道的时候,尽量的用老百姓能听懂的口语。
所以,“摸着你的良心说话”,成了经典,“做事先做人”也成了经典。
你要是跟人家说:做事之前,想要有道德良知,什么是道德呢?听我跟你讲······这么一来,听的人早就跑光了。
老百姓要的是简单易懂,要的是易于操作。就像做菜一样,炒熟,入味,这就行了,谁还管你什么色香味俱全呢?有研究功夫研究那些事情,还不如早早的吃饱了去睡一觉。
所以,孔子是高明的,老子也是高明的。以孔子和老子的理论水平,要写一些高深的文章,应该是不难的。但是他们知道,那样的文章难以成为大众口中的经典格言。
格言嘛,要简单易懂,读几遍就会背,背下来就终身难忘。长篇大论的文章,即使人家花时间背下来了,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但是,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只要读几遍,就会永远记得。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可以成为永恒的经典。
话不多,分量重。这才是关键。说一堆废话到头来没有人听得懂,还不如不说。
所以,在普通百姓的眼里,格言就是哲学。格言是老人传下来的,所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话也成了格言。格言在民间,会自己发展,形成百姓自己的“哲学体系”。更通俗的说,这就是老百姓的智慧。
拥有智慧的老百姓,往往都觉得文绉绉的书生是可笑的。
但那些高深的经典的哲学,真的没有用吗?其实也不是。实际上,格言是对生活的总结,而理论是对格言的系统描述。也就是说:格言是“是什么”,理论讲的是:这句话为什么是这样。
老百姓不太关心为什么,他们需要的只是结果。所以,一个哲学体系如果没有“通俗版本”,那么它就无法进入老百姓的视野,它就只是高高在上的摆设。
格言,如果没有理论作为支持,那么有时候也难以真正的让人信服。也就是说,在必要的时候,“格言为什么是对的?”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回答。你如果回答不好,那么你的格言就可能是错的。所以在儒家,有《论语》和《孟子》的格言,也有《大学》和《中庸》这样的理论体系。你觉得《论语》中的话没有道理,那么就应该去读《大学》和《中庸》;如果你觉得《中庸》和《大学》有点深奥,读不懂,那么就应该去读浅显易懂的《论语》。
格言之所以能流传千年,必定有他背后的道理。否定格言的真理性,就是否认历史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