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相传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是阐述儒家道德修养的主要著作,南宋朱熹将其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作为四书之首,《大学》所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以及“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千百年来,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开篇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然而,“在亲民”这一句,不少人认为是笔误,应该是“在新民”,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就是朱熹,朱熹甚至直接把亲民改为新民。朱熹觉得,《大学》第一章,“在新民”是正确的,而下文亦有“作新民”之说,可为佐证。但是,对于朱熹的这种说法,很多人持反对意见,比如,大儒王阳明:“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我个人觉得,其实,“在亲民”和“作新民”,二者之间语意和结构完全不同,在亲民,是对修大学之道的君子,提出的一种标准和要求,什么要求?对百姓亲近仁爱,亦即孔子的“仁”而新民,意在使人们弃旧图新,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架势,这样,姿态和手段,心情和境界,是完全不一样的。王阳明的观点更符合原作,具体原因如下:王阳明一、关于上下文在亲民,有两层意思,亲民、民亲。亲民,即亲近仁爱,领导者明明德,然后做到爱民,同时教化民众,让他们彼此亲近,那么民众自然可以苟日新,日日新,自然可以做新民,上下文有前因后果的关系,所以不矛盾。而朱熹在《大学章句》中,把亲民解作“新民”。认为:新者,革其旧之谓也。意思是说,新民,就是要把民众的旧思想通通革除,这样,才能使之自新。那么,问题是什么算旧思想,什么算新?依据的标准是什么?这个很难说得清。而且,真正的大学之道,是明明德,让民众恢复他们本自具足、与圣贤一体无二的正大光明的本性,是回到本来的自己,而非成为什么新的人,朱熹这样的见解,境界差的太远了。朱熹二、王阳明才是得道之人问曰:“然则何以在‘亲民’乎?”答曰:“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大学问》有人问,为什么是“在亲民”呢?王阳明回答,所谓的明明德,就是让人发现其与天地万物一体无二的本体,这个本体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发现并回归自己本有的“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就会和普通人的境界有所不同,而亲民爱民就是这种一体之仁得以彰显之后的体现,比如,爱民亲民并通过自己的教诲让更多人都彼此亲近仁爱,这样,民众彼此不会对立,没有矛盾,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即是亲民爱民的有道之人。亲民,亲近仁爱,兼有教化之意,明明德的君子,应该亲近仁爱百姓,而不是简单的使他们弃旧图新,弃旧图新是自然而然达到的客观结果,不是主观诉求,如果管理者主观上有这个使人弃旧图新的意图,那么难免落入主观意愿,不能客观公正,未必合乎自然规律,结果显而易见,可能会事与愿违。显然,这绝非大学的主旨。而在《大学》之中,本有这样的句子: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其中,“亲”即亲近之意。三、“在亲民”有理有据当年,舜在位的时候,蛮夷洪荒,百姓彼此不能亲近,缺乏人伦教育,舜就让契担任司徒,教导百姓做人的道理,《尧典》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其中“克明峻德”也就是“明明德”,“以亲九族”就是“亲民”,也就是“明明德于天下”。据此,在亲民有理有据,在新民,义理欠妥。四、明明德,就是“修己”的具体方法《论语·宪问》记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子路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身,保持端正恭敬,子路问,这样就行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让别人得到平安喜悦,子路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补充说,提高自己的修养,让所有百姓都感觉安稳快乐。这样的境界,即便是尧舜,恐怕也是做不到啊。孔子认为,能够修己以安百姓,便是君子,即便尧舜这样贤明的君主也未必做得到,对于普通人而言,就更需要在个人修养上用心提高,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明明德,就是修己的具体方法,而安百姓,就是亲民,统治者对百姓亲近仁爱,这样百姓才可以生活得安稳快乐。综上所述,悦读国学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还是“在新民”?显而易见,朱熹错了,王阳明的观点是正确的,“在亲民”实属准确无误,这符合孔子的一贯思想主张,也符合大学之道的核心思想。朱熹自作聪明,擅自把在亲民改为在新民,实属错解经典而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