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一定要立大志

《大学》,讲的就是立大志,成就大事业的方法。

古人能想到的最大的事业,就是以明德、亲民、至善之大道,去治理天下,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百姓能安居乐业,国家的治理者自然也拥有了足以彪炳千秋的功勋。由此,上下各得其所,国泰民安。

大志,于是成了所有读书人的灯塔。

可是,实现伟大的志向,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必须勤学苦读,孜孜不倦,一丝不苟。否则,大志就只是空志。

这么说来,人必须立大志吗?立小志不行吗?

有人说,我只愿意当个外卖员,我只想有一份普通的工作,饿不死就行了。这样不是也可以过一辈子吗?

确实,庸庸碌碌的活着,也是一辈子。何必去吃那个苦呢?

但要知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个人如果不严格的要求自己,不以高要求约束自己,那么在社会的洪流中,你只会一天比一天落后,一天比一天过得差。如果你有孩子,那么你的孩子也会向你学习,甚至朝更低俗的方向努力,最后,家将不家,人将不人。

古往今来,还没有看到有哪个家长愿意自己的后辈比自己过得还差。

为了自己能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你也必须立大志,时时刻刻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时时刻刻都勤勉做事,不甘落于人后。

为了你的孩子,你也应该严格的要求自己,以高标准约束自己,给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

勤学苦读,方能有真知

立了大志,就要以获取了大成就的古人为榜样。

古人是怎么学习,怎么成就大事业的?

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读《易经》,把用牛皮编的竹简都翻断了三遍。这种刻苦用功的态度,值得所有人学习、敬仰。圣贤都如此认真的读书,我辈又岂能不刻苦呢?

清代学者张朝说: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这是说,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可以灵活处理,唯有读书学习,必须照着书本上的文字,一字一句的读,认真的领会古人的深意,本意。不要妄自揣摩。

自古至今,总有读书人要自作聪明,以自己的井底之见,揣摩圣人的高瞻远瞩,于是曲解意思,贻笑大方。

更有甚者,只是在书中寻章摘句,不求融会贯通,以为只要读懂了那名言名句,就能掌握圣贤书的精要,然后根据自己的穿凿附会,生造出一番意思来。古往今来,多少所谓的“大著作”,都是这样的害人的东西。

为什么天底下真有学问的人少?并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比常人聪明,只是他们能脚踏实地的,认认真真的去读书,学习。他们的学问,都是从书中认真体会得来的。

日积月累,踏实稳健

天下人都喜欢“四两拨千斤”,而不喜欢“中庸”。

其实,天下人并不是不懂中庸之道,只是不愿意那么做而已。中庸,就是名实相符。当个县令就要明白当县令的道理,掌握当县令的学问。这远比投机取巧,花钱买官难得多。做生意的不愿意“中庸”,因为中庸就要付出更多的成本,请更多的员工。他们只愿意用最少的成本,赚最多的钱。

就是所谓“四两拨千斤”,四两拨千斤是以小博大,是投机取巧。做生意,投机取巧或许说得过去。读书要是投机取巧,想要四两拨千斤,那就难以有收获。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每一样功夫都不能少。否则,难以成就大事业。

企图四两拨千斤的,都是小人。小人时刻都在做蝇营狗苟的事情,总在想着心思钻空子。然而人世间真有那么多空子可钻吗?

人生要想过得安稳,还必须是踏实的学习,踏实的工作。

唯有踏实,是成就大事业的不二法门。

所以《中庸》强调“诚”。成就是诚实,你对书诚实,书就回馈给你深厚的知识。你对书弄虚作假,书也对你弄虚作假,给你虚假的知识。

虚假的知识是无法成就大业的。

即便是四两拨千斤,那能拨起千斤的四两,也该是钻石,是精钢,不可能是一团烂泥。钻石,不经过亿万年的煎熬而不可得;精钢,没有千锤百炼而不可得。所以,四两不是那么好做的。以烂泥去拨千斤,不过是自寻死路而已。

成就大事业者,必须下苦功,必须严格的要求自己,必须有广阔的视野。

唯有如此,人生才能蒸蒸日上。

所以《大学》要求我们所有人都立大志,要求所有人都以天下为己任。

倘或所有人都这么做了,社会不就安定了吗?人的生活不就日渐富足了吗?

然而事实是,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愿意吃苦,不愿意立大志,不愿意以中庸之道踏踏实实的学习,工作,生活。

人生之悲哀,在于用痴心妄想去追求伟大的成就,最后所得,当然只是一个虚幻的梦。

韩愈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今世之人,当以这两句话共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