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俗说中庸,第十三章

原文: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太俗说:

孔子说,人在道中,道在人中,万物在道中,道在万物中,所以说道不远人。之所以大家认为远,是因为迷惑颠倒以及对道的曲解。大道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大道自然而然,不是说你去修它才有,你不去修它就没有,当你执着地以自己的意思去寻找它的时候,大道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远,当你强加上自己观点的时候,已经远离了大道本身。这就是所谓的所知惑、所知障,缺少智慧,障碍如何来的呢?就是被我们的小聪明被挡住了,所以说不可以为道。

诗经有云,要手握斧去头砍一个斧头柄,它的规则形状便掌握在自己手中。然而我们盯着树枝去砍,会觉得各种不合适,各种不满意,又不知如何选择,故而犹以为远。然而其实规范就在自己手中,自己却茫然不知。

所以君子,有品行的,有德能追求的人,会从周围人身上,找到对治自己问题的地方,一切好的坏的都是自己的老师,所以改而止,改正错误,并不再违犯,这也是佛法里说的忏悔。

忠恕为道不远,忠恕,忠于本心,心无旁骛,宽容他人,不去纠结。这是行道的一部分,已经接近于道,却并非是道,但是已经很可贵了。推己及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于他人,凡是勉强的都不是道。

君子所遵循的道有四种标准。孔丘我没有一件做好。

作为儿子,应当侍奉父母,而我未能做到尽孝。这里孔子的父母去世较早,所以说未能尽孝。

作为臣子,侍奉国君,我也没有做好。公元前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当了鲁国的中都宰。第二年被提升为管理建设工程的司空。不久转而为大司寇,主管司法工作。孔子参与政治的抱负终于实现了。进而孔子又由大司寇,代理相国职务。他参与国政仅仅三个月,鲁国的风俗就大大变了样。但是孔子受到利益集团的排挤,于是便周游列国,所以说没做好。

作为兄弟,侍奉兄长也没有做好,孔子的兄长孟皮有足疾,导致他没有继承权。在世的时候也是历尽艰辛,过世也比较早。

而作为朋友呢?由于自己条件不好,就是麻烦朋友的事比较多,而给予朋友的却比较少,孔子这里非常遗憾。

而在普通的道德行为、平常的言谈举止上,我皆是小心谨慎,怕会出错,在言行上哪里出了问题,也尽力去努力改正。做事情也尽量给别人一点回旋的余地,言行尽量的保持一致。君子怎能不从各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呢?#孔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