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柯取则,不如大道在心几句让人看了舒服

我有时想,为什么要坐而论道,是因为自己没有得道,还是不知道如何去做,只能坐而论道。《中庸》好像具备万有引力一样的能量,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忧愁烦闷的时候,中庸谨慎在手;淋漓欢畅的时候,大道载我如车。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准则,就好像骨缝中的软组织,适度,舒服就好。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初次读这句话,还以为是道家的。“道”本身不会疏远排斥人的,人却会因为“道”而疏远,这样的人也就偏离了道。也有解释说道路其实不远,是人自己觉得远才会远,本不是造化弄人,只是人觉得是造化弄人,才会认命。本身这个道不远人,就是说道不可须臾离也,和上文相连。如果道和我们生活没多大关系,这样的道不能称之为道。中庸之道,是和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的。“《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斧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如果你斜眼一看,还是会发现差异很大。所以,君子总是根据不同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说人要心里有道。这段“伐柯取则”,规则在哪里?在我们手里,还是在我们心里?在手上的时候就有点远了,道时刻不离心。人本来在道中,人本来有道。我们在道中去修道,最后往往“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孔子的比喻里,那人拿着斧子,要弄一个斧子柄,斧子本来就有柄,自己可以比照一下,到底需要什么样子的呢?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第一个就是问自己。道在自己的心里本是不需要问的,但为什么要问呢?因为学生一问就变成了老师。“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生活的规则就在我们身边,但更应该在我们心里。按照身边的规则去做,已经偏离道了。人平时不是很注意,以为学着做就好,关键时候,学着做很危险,有的人生就像玩杂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学着做会死人的。“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儒家教人,一直循循善诱,中庸之道始终不想你推到高远地方去,始终把高远之道拿到平常之间来,平常就是道。所以道真正大用,用到人生的道理中来,“以人治人”,“治人”,管理,怎样用人管理人,你看到别人的错误,你就晓得改正了,就知道“以人治人”,你观察别人,自己就会知道怎么做人。“改而止”。标准是什么?看到人家的错误,错误就是标准。“执柯以伐柯”拿着斧头砍木头很容易呀!木头就在这里,你这么一砍就下去了。所以“以人治人,改而止”,别人的错误就是你的老师,看到一个好人做了好事,他(也)是你的老师:哎!我应该效法这样做。所以“以人治人”。当然俗话讲,“人比人,气死人”;拿中庸讲,“人看人,好做人”,就是这个道理,改过来就懂了。所以我们看到别人烦恼,不能解脱的时候,对照一下。找到对峙的方法就可以了,最后能达到《金刚经》里面说的,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的心都在道里。金刚经道德经灵飞经心经描红册页毛笔书法宣纸临摹抄经手札赵体淘宝¥39.8¥58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1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