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朱熹论语要冷看,孟子

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称为四书,朱熹认为四书之中“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先读《大学》,以立其规模。《大学》是修己治人底规模。如人起屋相似,须先打个地盘。《大学》是为学纲领。先通《大学》,立定纲领,其他经皆杂说在里许。通得《大学》了,去看他经,方见得此是格物、致知事;此是正心、诚意事;此是修身事;此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事。朱熹说:“《大学》如一部行程历,皆有节次。今人看了,须是行去。今日行得到何处,明日行得到何处,方可渐到那田地。次读《论语》,以立根本。朱熹说:“《论语》、《孟子》都是《大学》中肉菜,先后浅深,参差互见。若不把《大学》做个匡壳子,卒亦未易看得《论语》之书,无非操存、涵养之要;《七篇》之书,莫非体验、扩充之端。盖孔子大概使人优游餍饫,涵泳讽味;孟子大概是要人探索力讨,反己自求。故伊川曰:“孔子句句是自然,孟子句句是事实。”亦此意也。论语》中,孔子只讲什么好、什么不好、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却绝少长篇大套地摆事实、讲道理。《论语》逐文逐意各是一义,因此需要一字一句的去读,涵咏在心,仔细思索。论语文字简明扼要,内涵深刻再读《孟子》,以激其发越。《论语》、《孟子》所教者均是如何做修己治人的功夫,但是两者又有所差别:孔子教人就事上下功夫,孟子教人就心上下功夫”《孟子》文章一大段一大段,首尾通贯,熟读则文义自见,不能象读《论语》时一样逐句逐字的理会。《孟子》的主要篇幅都用来讲“为什么”。孟子认为,只要道理讲明白了,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弃恶从善、筱然而化了。所以,他非常看重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其内在的完美。他从忠恕仁义讲到尽心,从尽心讲到天命,把天命当作宇宙间一切的渊源与准则。《论语》不是一部讨论哲学的书,而《孟子》却充满了哲学趣味。   最后读《中庸》,以尽其精微。《中庸》一书亦如《论语》、《孟子》一样,是《大学》工夫论的体现与深入。《中庸》之“中”本来就不是一种关于外部世界的对象性知识,而是对实践主体的人如何把握行为之“度”、“宜”的运作技艺。主体的人必须在生活实践的“过”与“不及”的两端中寻求适度、合宜的行为方式,它被称之为“中”。朱熹将“中和”诠释为天理、天道。他说:“如读《中庸》求义理,只是致知功夫;如慎独修省,亦只是诚意。”《中庸》所传授的儒家的“心法”,所谓“心法”,亦相当于“心术”,即一种精神修炼的技艺或方法。《四书》学的真正学术主旨是修己治人的工夫论,天理的本体论来之于生活实践的日用工夫的把握,同时它最终仍须回归到生活实践的工夫中去。阅读《四书》最重要的原则,便是要“将心比心”用心去体贴孔子、孟子的心。首贵虚心,方可古人文字用意。其次,阅读《四书》时,需要心境“沉浸专一”对待经典必须熟读、精读,才能领略其精神妙处。其二,《四书》中圣人言语文字深奥绝非表面之意,你需要深层次的去翻阅,思考才能透彻其中的意思。最后,也是极为关键的一点。阅读《四书》需要“知”与“行的结合,既要平实的生活中去领会,更要在行为上去努力践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