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智慧所在之处入孝篇

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章经也是跟前面有关系的,连同前面那一章,也都是跟开头那一章,学而时习之,都有关系的。开头一章孔子讲学而时习之,学的是什么呢?学的有内学有外学,外学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包括修身。前面讲道千乘之国就是治国,那就是学而所讲的学习治国。现在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与前面学而篇,学而篇里面所讲的,比如说后面讲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那一章讲的是学仁,孔子的教育,学仁是非常重要。在这一章经里面,孔子讲有下面这几条,也就是在前面学而所讲的,要学的重要的内容。弟子入则孝,弟子就是求学的人,对老师讲的,老师称为师,学生称为弟子。在求学的时候,弟子作学生的时候。入则孝,入则孝就是在家庭里面,入就是讲在家庭里面,要对父母尽孝。怎么样对父母尽孝呢?现在在求学的时候,还没有能力供养父母的衣食住行,在什么时候呢?学成就了,自己成家了,自己有能力了,要供应父母衣食住行所需的。现在年纪还小,入则孝怎么孝法,要听父母的管教,父母的言语,父母的心理,处处要听从父母的教训,要使父母安心。比如说,在礼记里面就讲,小孩子出门,一定要禀告父母,你到那里去,不禀告父母,父母就以为小孩到那里去了,他心里就着急了,所以要禀告。回来的时候,又要禀告父母,让父母知道,我的小孩回来了他放心了。举这一个例子,其余很多,这是在家庭里面要尽到孝道,让父母的身心都能够安。到了成年以后,你就要供养父母了,比如说孔子弟子子路在年轻的时候,没有什么钱,他从百里之外,做一些事情,背了一袋米,从百里之外,背了一袋米,回家来养他的父母,这就是孝顺父母。出则弟,弟也是在家庭里面,家里有兄弟,弟弟对于哥哥,一定要顺从哥哥的意思,要尊敬哥哥,在家庭里面尊敬兄长,到了社会上,对于看起来比自己年龄长,比自己年龄长十岁以内,十岁以内无论是五岁六岁,三四岁,在十岁以内,你都拿他当家庭里的兄长看待,你要尊敬他。十岁以上,那是二十岁了,十岁以上,也可以当自己兄长。比自己长二十岁,那就当自己的父亲一辈来尊敬他。出则弟,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一到外面,在社会上,遇到比自己年龄长的你都要行弟道,拿他当做自己的兄长来恭敬他。谨而信,自己的行为要谨慎,言语,说出的话,要有信用,跟任何人说话,都要有信用。说话有信用以后人家才能够信任你,说一句话就算数。泛爱众,这个泛字是广泛的,名词不同。泛爱就是博爱,基督教讲博爱,古时候墨子就是墨家,墨子讲兼爱,在这里讲泛爱就是博爱,就是兼爱。中国过去的读书人,他一听说兼爱这是墨家的,把他排斥出去了,在这里讲意思一样,泛爱众这是众人,普通人都要一律要爱护。现在继续研读论语,在上一节的时候,研究那章经还有下面几句,我们继续说。这章经就是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方才讲到泛爱众,下面继续讲而亲仁。亲仁,仁是有仁德的人,仁德的人。亲是要亲近他,这是有道德的人。我们求学的人,遇见有道德的人,我们就要亲近他,亲近他就可以跟他学习。作学生的当然要跟自己老师学,除了跟自己学,以外的凡是有道德的人,我们亲近他就从他那里,他的言语,他的行为,以及待人接物的那种品德,都是一个作学生的人值得向他学习,所以讲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是什么呢?指的上面这几句,在家庭里面要孝顺父母,就是入则孝。出则弟,在社会上,对于比自己年龄长的人,就要拿他当做兄长一样,来尊敬他。谨而信,自己言语要谨慎,行为,特别是自己跟人家来往,办的事情都要谨慎。信呢?专门指的言语上来讲的,跟任何人说话,都不能欺骗人家,要讲究信用。泛爱众,对于ㄧ般人,跟任何人来往的时候,都要拿出善意,爱护的这种心理,来待对方。那就是说我们在社会上,跟任何人来往的时候,我们都要拿出善意来对待他,用爱心来待他,泛爱众。亲仁呢?那些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我们跟他亲近,只要跟他亲近,自自然然的受他的熏陶,我们就学好了。以上这几点,一共五条,以上这五种,上面五句话都行了。行都做到了,还有余力,则以学文,学文就学文章,文章很重要,比如说我们现在研究论语研究论语,我们基本的学习就是把论语的文章,文字,要能够背诵,文字里面的意思,要能明了,这都是文学。论语是这样学,学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其它的五经,都是这个学法,都算是学文。在这里行有余力,我们要研究一下,古人的注解,有些注解误解经文的还不少。比如说宋朝的程子,程子就是朱子的老师,程子就说了,作弟子的作学生的时候,力有余学文。力有余就讲的这一章,把上面这五句经文所讲的事情,都做了还有余力,才能学文。他说不修其职,职就是职责的职,职业的职,他说弟子之职,作学生本分的职,作学生的本职。就如同一般人的职业一样,别人的职业,农人是做农,工人做工,学生的职业是什么,就是上面这五条。如果说是不修其职而先文,这是程子的讲法,不把孔子讲的这五桩事情,不先做这个而先学文,这是非为己之学也。不是为自己真正的好处,这是程子讲的,程子注解这一段,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不好。但是你研究起来,照程子所讲的,先弟子之职,他就专门做这五种,必须作五种,学文。学文什么时候学,他认为学就是学习孔子,讲的这五句话,就学这个,先把这个学好才学文,这个没学好就学文,这不是求学之道。按照这样的解释那好了,什么时候学文呢?就是先入则孝,出则弟以至于而亲仁,先做这个,这个什么时候才能作得完备?以上这五句经文,一个人从幼年到成年到老年,都没有作得那么圆满,你说这五种都作圆满了再学文,那什么时候学文?你不研究不知道有问题,一研究之后就觉得,程子所讲的有问题。行有余力应该怎么讲法,古人也有不赞成程子这个讲法的,有好几位,但是我们讲的固然是不错,他们都是用文言写的,写的文字很简单,我们现代人看起来,还是看不明白。雪庐老人特地为这一章写了讲义,雪庐老人讲义,我这里也不能够完全按照讲义来讲,按照讲义来讲,花的时间很多。把雪庐老人讲义重要的意思说出来,说出来什么呢?孔子讲的五句经文,这五句话是作学生的求学,学生要求学,求学你要知道,需要有根本。求根本的学问,就是孔子讲的这个五句话,这个五句话就是孔子教他的弟子,你求学这五桩是一个根本。但是这个五句话所讲的事情,与学文没有互相抵触的。那就是说,你在家里孝顺父母,跟你学文章没有抵触,你到外面遇见年龄比自己长的人,你对他恭敬,对于你学文也没有妨碍。泛爱众,而亲仁在前面还讲到谨而信,这个都是你求学,学问的根本,开发自己的品德。这五句经文所讲的这些事情,你同时都可以作得到,同时都可以学文。你不能说,我为了学文,我就孝顺父母,我把它暂时放下了,不是这个讲法。学习文章与前面那些事情,都没有抵触,所以这样,所谓行有余力,这个余力就是指的前面,这个五句话,不但可以同时都来作,而且同时都可以学文,随时有余力。行有余力,随时在行上面那五句经文的事情,随时都有余力来学文。这个解释法子,那就是没有对于经文有误解了,没有对经文的误解,那好了,我们学文章,随时都可以在学文章。所以看古人注解,自己还要研究,研究就在这些地方去研究。古人的注解虽然那么多也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我们在研究论语,就研究这些事情。上面讲的这几桩事情同时要学文章,尤其在现在,我们要想学中华文化,要学儒家的学术,那我们不学文章怎么行呢?而且还要学古文字,学文言文。你不学文言文的话,论语也学不好,论语这就是文言文。论语是如此,大学、中庸、孟子,其它的五经无不如此,都是文言。所以今日之下,我们如果想把中华文化,一方面自己学,学有成就的时候,把这文化传播出去。不但让我们中国人,都能得到好处,都能得到古代圣人这种好的教育,而且要把这文化传播到全世界,让全世界人都能够得到,我们古圣先贤,美好的文化,美好的教育。这样传播出来以后,现在人所讲的,要求世界和平,真正说,要能够使世界和平能够实现的话,必须要把中华文化,向世界上传播,这才能办得到。把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出来以后,中华文化好处在那里呢?它能包含一切的文化一切的宗教,比如说前面讲泛爱众,泛爱众这个泛,雪庐老人就解释,跟基督教讲的博爱,没有两样。跟墨子讲的兼爱,没有两个意思。就是泛爱,泛爱众就是博爱众,就是兼爱。所以就拿这一章经来讲,把孔子讲的这个道理传播开来之后,让世界都能够接受的话,那我们中华文化包含一切宗教,一切的学术思想,都能够把它融会贯通。使世界上人,人人都能够互相以善意待人家,这才能够真正的实现世界和平。实现世界和平了,世界上永久没有战争,那我们对于自己的国家,对于别的国家,世界上所有的人,才是真正的对他们有利益,有好处,这是我们中华文化,最值得向世界宣扬,重要的意义就在这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