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篇解读《中庸》(45)
――
?
作者:红岭浸道
引言
为人处世,总有不逮!为何?关键是没有找到正确方向和路径!
中华古圣先贤,对此早已明了,刻写经典,指引后世。但许多人因为“文言文”难读,就放弃了,极为可惜!
笔者由于机缘巧合,对“文言文”不怎么“畏惧”,所以能够细读,并从古代经典中参悟出了人生大道!
因为如此,我斗胆将自己对一些“古代经典”的解读和体会分享给大家,使得大家再遇到这些“文言文词语”时,能够轻松理解古人说的是什么。
下面是按原文顺序解读的《中庸》部分内容,不一定对,只是一个新视角。
怎样才能做到“站得高、看得远”
上一节我们分析解读了“至诚无息”:
作为“至诚”,他人在表面上感觉不到。原因是,在事物发展全过程中,为了“时措之宜”而不得不“兜兜转转”,“曲线救国”,故而行为会有所变形,常常丝毫也显示不出来“诚”,甚至显示的是跟“诚”相反。
因为“至诚无息”,所以这一节《中庸》,沿着“无息”这一角度继续推论。
“不息则久”。因为能做到“时措之宜”,所以表面上无所显示,称为“无息”“不息”。所以这种情况下,就能持久追求“诚”的结果,称为“不息则久”。
“久则征,征则悠远”。先得对“征”字进行解读:
“征”与“徵”在古代本来是两个字,《中庸》原文中到底是哪个,我很难确定。
“征”字的古代流变:
其义为“对外征伐”。
“徵”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读“召也。从微省,壬爲徵。行於微而文達者,即徵之。”意思是,这个字从“微”字来的,“微”字中“几”换成“壬”就是“徵”字。
而“微”字在《说文解字》中解读为“隐行也”。其实是指国家派出的调研员。
就如当代一些有职务的官员从重要岗位上退下来后,还不到退体年龄,组织上往往就给他“调研员”的身份。地方上接待该“调研员”时,可以按他的级别安排待遇。所以,具有“调研员”身份的人,可以在其辖区“自由行动”,而且会有地方上的高规格接待。
“微”字中的“几”,大概是“座位”或“席位”的意思。是从“京城”向“边远”之地去的意思,引申为“越来越小的身影”,从而有了“微小”之意。商代的“微子”,孔子时代的“微生(尾生)”,大概就是这样的调研员。
题外话:古代担任“微”这一职务的“调研员”,大都是“皇亲国戚”。
而“徵”字中的“壬”,则是“任命”,即边远之地的某人,如果某方面才能出众被国君相中,则从“边远”之地到“京城”,称为“特征”。这就是“征”字“任命”的意思的由来。
“不息则久,久则征”,应该这样解读:虽然外在不显山、不露水,但内心清楚,必须通过“拐弯抹角”的方式,达成初心。整个过程,在外人看来“无声无息”。但是时间久了,最后一定会被上层人物发现并任用。
“征则悠远”,被上层任用,则一定会走得更稳健、更长远。
“悠远则博厚”,因为走得更稳健、更长远,那么,经历就越来越丰富,眼光更犀利,能力和水平的积累就更宽广、更厚重。
“博厚则高明”,见识广博、积累深厚、性情稳重,那么,人在观察事物时就站得更高,对事物的脉络就更清楚明白。
这就是早期儒家的逻辑:训练好自己的特殊才能,期待上面的发现和任用,利用任命的地位再进一步提升眼光和经历,最后达到“站得高,看得远”的境界。
附:《中庸》原文
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