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实事求是,底层逻辑居然是这样

大家好,我是浩叔。

经典《阴符经》拆书,继续发车!

01

先来看看,今天要拆解的原文片段——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按照字面翻译过来就是——

上天没有恩情却能生出大恩,因为无论是迅雷还是烈风,没有一个不是蠢然无知的。

02

这句话在字面上可能有些让人费解,但其实真正理解之后却并不复杂,且听我细细道来。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是指上天对世间万物没有偏爱,不会因为某个生物的喜怒哀乐而改变,只会按照自己既定的自然规律运行。

在这样的自然规律之下,万物得以雨露均沾生长繁衍。

这看似不施恩惠,但实际上却是一种更广博的恩惠,因为它的存在和运作就是对万物的最大恩泽。

比如人类的生老病死的现象,看似无情,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份大恩情。

试想一下,如果只生不死,会有什么后果?

最终的结果,就是人类会占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几乎所有可食用的动植物都会面临灭绝的风险。

而且人类本身也不会有新生命的诞生,自然不可能再有所谓的生生不息。

关于“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这句话,目前网络或书本上最常见的理解有二——

第一种理解是:迅雷震之而万物发生,烈风吹之而万物荣旺,万物却蠢然无知;

第二种理解是:惊雷春风让万物蠢然萌动。

不难看出,这两种解释很接近,唯一的差别就是对后半句的理解。

当然,除了这两种理解,还有许多玄之又玄的解释,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

对于这些理解,浩叔个人都是不太认可的。

首先,这句话的前后都没有提到万物,若"莫不蠢然"真是用来形容万物的,这句话应该变为"万物莫不蠢然"。

其次,将烈风理解为春风一类可以催生万物的柔和之风,实在是有些颠倒黑白了。

再者就是迅雷,或许还稍微能跟惊蛰时节的"惊雷响,万物生"扯上一点关系,但是有点生活阅历的人都知道,惊蛰时节的滚滚惊雷与"不及掩耳"的迅雷终究还是不一样的。

最后,莫不蠢然,按字面翻译过来,就是没有不愚蠢的,双重否定即为肯定,所以就是愚蠢无知的意思,跟萌动不搭噶。

由此可见,"莫不蠢然"四个字不是用来形容莫须有的"万物",其实就是用来形容"迅雷烈风"的。

“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为——

无论是突如其来的雷电还是烈风,没有一个不是处于一种愚蠢无知的状态,因为它们都无法像人类一样具有主观意识。

这八个字就很好地回答了,为什么"天之无恩"?

由于迅雷烈风是"天"剧烈变化的代表,既然它们都是蠢然无知的,那就更不用说其他那些云淡风轻、风和日丽的各种状态了。

以此类推,天之所以无恩,正是因为天没有主观意识,处于一种类似于蠢然无知的状态。

换而言之,"天"分不清什么是有恩,什么是无恩,一切现象都只是按照自然规律发生和发展的,没有任何事物能够独立存在于这个规律之外。

试想一下,如果"天"真的有了主观意识,有了爱恨情仇,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是不是每个人日日向天祈福,就可以衣食无忧,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呢?

而要是谁被真的"天"记恨上了,那还能有活路吗?

就像《西游记》中的那位凤仙郡太守的无意间得罪了玉皇大帝,最终玉帝下旨三年不给凤仙郡下一滴雨。

若果真如此,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天下大乱,反而不会有"大恩生"。

由此可见,“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这八个字,就是对“天之无恩而大恩生”的原因说明。

天是自然客观的,没有主观意识,处于一种类似于蠢然无知的状态,只会按照既定的规律运行,不会因任何人或物而发生改变,所以才反而会生出大恩。

03

常言道,一法通,万法通。

明白了"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这句话的含义,相信各位便能轻松理解下面几句经典名言了——

《道德经》有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翻译过来就是,天地没有仁爱,将万物视同刍狗(用草扎成的狗)一般,圣人也没有仁爱,将百姓视同刍狗一般。

换而言之,天地对待万物与圣人对待百姓的态度是一样的,不会对谁特别好,也不会对谁特别差,任凭一切自生自灭,顺其自然。

《道德经》又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自然规律)是不分亲疏的,经常眷顾善于顺应天道的人。

《荀子》有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道(自然规律)是恒久不变的,并不因为尧(那样仁德的君主)而存在,也不因为桀(那样残暴的君主)而消失。

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是遵循自然规律的,体现出自然规律的情与恩,是辩证统一的。

05

古谚有云: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当官。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过于仁慈的人不适合领兵打仗,太重感情的人难成大事,太讲义气的人不适合管理钱财,过于善良的人不宜做官。

虽然从字面意思上看,这4句话貌似说了4个方面的问题,但其实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

就是不能用仁慈、感情、义气和善良等主观意识来代替事物本身的规律,而应该将一切置于在事物本身规律的支配之下。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虽然从情感上讲诸葛亮是不愿意杀马谡的,但是马谡丢了街亭让北伐功亏一篑,从军法军纪和战争规律的角度来说却是不得不杀的。

若是一个人的任何行为都不超越或违背事物规律,那这个人便是圣人。

因为圣人的行为会遵循天道,无情无义,不偏不倚,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天之无恩"、"天地不仁"、"天道无亲"等,即"圣人不仁"。

而这种不偏不倚遵循事物规律行事的状态,即古人所说的中庸之道,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事实求是!

弄明白了这层关系,就知道了慈不掌兵强调的其实是,一个带兵的将领需要做到——该仁慈的时候仁慈,该残忍的时候残忍,一切都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

长平之战中,如果白起不坑杀赵国的三十万俘虏,那么仅仅一个吃饭问题就可以把秦国彻底拖垮。

从事实求是的角度来看,白起只是做了他当时该做也是唯一能做的正确选择。

从哲学的角度看,仁慈和残忍之间本就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正如拿破仑曾说过说,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以此类推,其他三句古谚语的含义亦是如此。

中庸之道,既不是搞折中、模棱两可,也不是和稀泥,明哲保身,其实就是实事求是!

05

天道无情,才能生出大恩;

圣人无情,视百姓为刍狗,就是百姓最大的恩情;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当官,底层逻辑就是一切按事物规律行事;

中庸之道,就是实事求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