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上指归九,孔子登泰山而小

白癜风病友微信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3799.html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翻译:孟子说了,教化百姓种植好他们的天地,减轻百姓的税负,这样老百姓就会富足了。然后再教导百姓吃饭按时,取用有节度,则百姓的财物就用之不尽了。百姓无有水和火不能生活,到了晚上去敲人家的屋门求取水和火,没有人不会给的,这就是足够富裕的现象。圣人治理天下,就是让菽粟和水火一样充足。菽粟如水火一样充足,则百姓怎能不会归于仁呢。

评述:用之以礼,这个礼当同于节。礼节现在是一个词。实际上是礼就是进退之道,有进退自然有度,有节。所以这里不是礼乐之礼的意思。但是整段话落脚点在于仁,所以,是在论述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的道理。讲如何教化百姓归于仁。再下边就是另一个论点开始了。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於海者难为水,游於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达。”

来自网络

翻译:孟子说了,孔子登东山而看到鲁国很小,登泰山而看感觉天下很小。所以小河观于大海就羞于说自己河水很多,普通人游学于圣人门下就难以说自己懂很多。观河水大小是有方法的,必然观河水波澜的大小。日月之所以有明,是因为涵容光辉到了一定程度才会照耀于外。流水之所以流动,是因为水坑不充盈就不会流动。君子有志于君子之道,内心充盈就不会达于外物。

评述:这一段话落脚点在君子志于道。论述本和用的关系。而且这个本必须充盈纯粹。所谓芝兰在室,自有芬芳。孔子小鲁是因为东山高,孔子小天下是因为泰山高,小河难于言是因为海水足够大,人难于言于圣人门下,是因为圣人智慧足够多,日月有明,是因为日月自己涵容光足够多,流水之所以流动,是因为水坑充盈了。所以,君子若想达人成物,必须先充实自己。那就是诚于中才能形于外。依然符合儒学义理。

来自网络

成章之章字,在周易《坤卦》六三卦爻辞,含章可贞可知,这个成章就是含章之意,君子含有足够多的光华才能照耀于他人它物,才能教化他人。

我写孟子,就在于勾连和儒学义理体系的关系,大家只要看到我引用《论语》《大学》《中庸》或者《周易》的语句,都是在引导大家会通,告诉大家这些典籍理论体系都是一致的。这叫指归。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翻译: 孟子说了,公鸡打鸣的时候就起来学习,勤奋学习善的道理,这是舜门下的弟子所为。公鸡打鸣的时候就起来学习,勤奋学习取利之道,这是盗跖的弟子所为。要想晓得舜与盗跖的区别,无有别的,一个为利一个为善罢了。

评述:舜之徒,翻译成舜这类的人也行,总觉不爽,所以翻译成舜之弟子。舜之徒其实就是君子之道。《中庸》有言,隐恶而扬善,择善固执之。善是仁的不完全的一面。仁是至善,为善就是达于至善,所以要勤勉去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