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第十六章:要从商丘睢阳区西汉时期的戴圣所编的《礼记》谈起,因为《三字经》第十六章所说的就是《礼记》中收录的《大学》和《中庸》这两部经典。《礼记》又叫《小戴礼记》、《小戴记》,为什么这么叫呢?因为《礼记》是是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戴圣就是被称作的“小戴”的,其叔父被称为“大戴”,里面内容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比如本章《三字经》的《中庸》就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做,《大学》是孔子的门生曾子所著。商丘睢阳区戴圣的祖籍在梁国甾县,他出生在梁国睢阳,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商丘睢阳区,他是西汉时期官的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由于他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所以后世称其为“小戴”。商丘市睢阳区,位于商丘市的中心偏南,北边就是商丘梁园区,东边和商丘新区和虞城县毗邻,西部则连着宁陵县,南面是柘城县和鹿邑县,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就是这里的人,,下面我们看一下本章《三字经》是如何引用的商丘睢阳区的戴圣所编的《礼记》中的内容,我们先看一下本章原文:作中庸 子思笔 中不偏 庸不易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我先把需要讲解的字解释一下:(1)作:写作。(2)中庸:《礼记》篇名,相传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所作。(3)子思: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名伋,子思是他的字。受业于曾子门下。后世尊为述圣。(4)笔:执笔所写。(5)偏:不正。不偏:要居中,走正道。(6)易:更动,改动。(7)大学:《礼记》中的篇名,相传是孔子学生曾参所作。(8)曾子:孔子门生,名参,字子舆,比孔子小46岁,事亲至孝,传孔子之学,后世尊为宗圣。(9)自:从。(10)修齐:修身、齐家的简称。(11)平治:治国、平天下的简称。本为“治平”,因协韵而改成“平治”。为了帮助一些朋友的读音,我把这个原文的拼音也写出来:作(zuò) 中(zhōng) 庸(yōng),子(zǐ) 思(sī) 笔(bǐ) ,中(zhōng) 不(bù) 偏(piān),庸(yōng) 不(bú) 易(yì)。作(zuò) 大(dà) 学(xué),乃(nǎi) 曾(zēng) 子(zǐ),自(zì) 修(xiū) 齐(qí),至(zhì) 平(píng) 治(zhì)。下面我把这一章的现代白话文的意思说一下:写作《中庸》的,是子思的手笔。书名的“中”是要人不偏斜、行中道的意思, “庸”是要人坚持平时心,才能长久不变的意思。写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子,书中内容论述了从修身、齐家开始,到治国、平天下的事理。《大学》曾子这里的《大学》和《中庸》都出自商丘睢阳区的戴圣所编的《礼记》,讲完三字经的这段原文,我讲一个孔子和他儿子的故事帮助大家理解:“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一天,孔子在家闲坐的时候,对他的儿子孔鲤感慨的说:“君子是不可以不学习的,与人会见不可以不修饰,不修饰仪容就会显的不整洁,仪容不整洁就显的对人不尊重,对人不尊重等于失礼,失礼就不能自立于世。那些站在远处就显的光华照人的,是修饰的有整洁仪容的人;与人接近而让人心中洞明的,是拥有渊博学问的人。”孔鲤听完以后,问道:“那么父亲的意思是说君子一定要善于修饰自己了。可是您不是常常教诲我说君子只要坚持实质便可以了,不需要讲求文采吗?”孔子说:“鲤啊,你还没有懂得我的意思。文采如同实质一样重要,文质彬彬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假如一个人过于质朴,他就会显的粗野,流于粗鄙。可是也不能太讲求文采。假如一个人太富于文采,文采多于质朴的话,他就会流于虚伪、夸张。甜言蜜语,伪装和蔼,这种人是很少有什么仁德的。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这才是个君子啊。”中庸之道君子是儒家理想的人格模式和人格典型,是普通人行动的尺度和典范。但成为君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的是对文和质的关系中庸之道的掌控。“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浮现,儒家讲“矫枉过正”,太过于修饰和太质朴都不能算是君子,只有文与质恰当的调和,才能到达君子的境界。最后希望商丘睢阳区的朋友都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0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