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中庸之道,真的是世风日下吗

人,作为万物之灵长,既是自然个体人,又是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中,他都不能孤立地存在。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也将不称其为人。那么,作为社会整体中个体的人,如何能更好地融入到整体中,而不被孤立呢?老子说:“只有无争,才能无忧”利人就会得人,利物就会得物,利天下就能得天下。祸患的到来,全是争的结果。而无争就会无灾祸。

老子

其实,欲想在现代社会中很好地为人处世,首先要解决自立和合群相融合的问题。这里自立是基础。合群是融合。一个不能自立于世,没有理想,没有勇气的人是难以与他人协作的。一个品行不好、自私自利的人也难以与人合群,难于与人相处的。必须先自强,在一舍一得中,从善如流,达到均衡。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意思是说: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古代祭祀时有狗尾巴草扎成的狗,用后扔掉)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天地之间,不就像个大风箱一样吗?他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使人困惑不解,不如抱守虚静适中的态度。老子的这段话充分地体现了“执中致和”的中庸思想。(这段话争议较多,很多人认为老子这段话并非此意。不同观点可评论区交流)

孔子

孔子弟子子思说:君子行中庸之道,小人不行中庸之道。君子所以行中庸之道,是由于君子能够能做到恰到好处。小人所以不行中庸之道,是由于小人做起事来无所顾忌。东方朔说:智慧的人处世为人,没有不崇尚中的。当然,作为儒家弟子,对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会极力诠释的。

常言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人处世同各方面搞好关系,搞好协作,就需要先修炼自己。只有立大志,苦心求索,在思想上,品质上不断地净化自己,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受人世人欢迎。

老子论道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做人处在世道之中,能做到把守这个中,合乎常情常理,绝对没有什么过失,也能合乎大道。但是,如果人人都可做到,那这个世界,岂不成了圣人的世界?都是圣人,那里还有什么过失?没有过失,哪里又有什么圣人呢?能做到能方能圆,能屈能屈的人,就已经超人极限了。我想所谓圣人提出的中庸处世之道,恐怕也修之不易。不过,对于后人参考醒世还是大有益处的。

总结起来就是说:一个人为人处世,就是求个安分,把世间一切看的开朗一些。能安分,自然就洁身自好,而不使自己屈从于富贵。现实生活中,不能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何苦一味的悲伤叹息,何不开怀一笑了之。若一受挫折,壮志未酬,便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到头来一线希望也会随之破灭。这样不郁郁而终才怪呢!

老子道学

人生,要抱着通达乐观,安守天命,不自暴自弃的态度,始终以一往无前的气概去奋进。即使不如意,也能守道藏用,抱璞待时而已。谁都希望取得最后的胜利,只要我们能明白现实、把握现实,在现阶段中以通达乐观的态度处理它,去求取我们内心的充实,以知识、学问来安慰自我,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呢?

老子不是说“大器晚成”吗?孟子也说:天降大任某人,必先苦其心志,劳累他的筋骨,空乏他的身形,使他去做不能做到的事。这倒是勉励鞭策之声,大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境界。不得不说,这带“子”字的大德高贤每个人的发声都够后人追索终生的了。我都怀疑“圣人”这个词是不是由“声人”演化而来的!

孔子zhongyong

当然,作为老子的学生孔子,所论述的中庸之道不但能为个人为人处世,起到指导作用,还有更广泛领域的应用,大到在国际关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中也能有很好的体现。这就是理念和学问的范畴了。不是我等层次可以诠释和论述的了。

总之,老子论了事物开始的道,论了虚,论了实。论了一切来自自然,又归于自然。留下一部大道至简,万法之源的《道德经》已成为后世瑰宝。皇帝用,平民学,一代代就这样在不断辩证和应用中流传下来。

西出函关

但是也有人感叹,自从孔子之后,可以说世道衰微,人心衰微,如日落西沉,每况愈下,所以呼吁说:中庸之道已经完全失去了,民间少有中庸之道已经很久了。我们要认识到这点,要对孩子从小抓好文脉传承。于是,小孩子们都会背《道德经》了。各种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也开始层出不穷。

至于都站在什么角度去论述,那就很难统一了。举个例子,玄幻小说家们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说的意思可就与《道德经》相悖啊。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其实我也读不懂,最少我不知道老子这段话里的“圣人”是谁?是谁推出来的?难道老子也有师傅?各位大神们你们知道吗?

天地不仁

期待你精彩的留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