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偏不易盘点中庸的那些经典名句含解

孔子之孙孔伋(jí,子思)所做的《中庸》,位列四书,是儒家的根本经典之一。

不过中庸并不是我们所理解“遇事不出头”、“盲从随大流”的“平庸之恶”,反而是一种儒家所推崇的极高境界。

我们这里编录了一份《中庸》里面的经典名句(以及解释)供大家欣赏学习。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程颐老师说过:行事中正不偏不倚称为中,坚持不懈不被改变称为庸。中是天下的正道所在,庸是天下不变的道理。

这句是朱熹夫子注释的《中庸》版本中开篇的引言。开篇即对中庸做了定性。

偏是行事有偏,易是改变。能够不受外界的影响,一直能够把事情做得恰到好处,就是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上天所赋予我们的就是本性,遵循着本性行事发展就是大道,修持、践行大道就是教化。

我们每个人都被赋予了内心的良知,如果我们能够遵从良知的教导而立身处世,就是在改变社会的风气了。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大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能离开,那也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小心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一个人的操守是要随时秉持的,哪怕是没人看见、没人监督,也要自我监督好。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都能恰到好处,叫作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标准。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一切都各安其所,万物也都各遂其生了。

“中和”其实就是中庸的前兆,如果我们能够随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可以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合理的表达,那么就可以逐渐做到中庸。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说:“君子能够达到中庸的准则,而小人在违背中庸的准则。君子之所以能够达到中庸的准则,他们的言行处处符合中道。小人之所以处处违背中庸的标准,是因为他们无所顾忌和畏惧!”

儒家讲“必有事焉”,是说日常的时候,心里面随时都在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我们肆无忌惮,那么修道也好,事业也好,一切都无从谈起。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孔子说:“中庸是最高的准则了吧!可人们已经很难做到了。”

平庸之恶,也许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但是真正的中庸,恐怕我们很难做到并坚持下去。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施行天下,我知道原因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实行的时候超过了它的标准,而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达到它的标准。中庸之道不能为人所明了,我也知道原因了:有德行的人要求过高,做得太过了,没有德行的人要求又太低,没有做到。

这正像人们都在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滋味。”

我们日常吃饭都习惯了,要么高油高盐暴饮暴食,要么断食断碳水。连饮食都控制不了,更何谈做到中庸啊。

子曰:“人皆曰‘予知(zhì)’,驱而纳诸罟(ɡǔ)擭(huò)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jī)月守也。”

孔子说:“人人都说:‘我很聪明’,但却在各种名利欲望的驱使下,掉进了重重的机关陷阱里面,而丝毫不知道躲闪。人人都说:‘我很聪明’,但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也不能坚持下去。”

罟(ɡǔ)是网,擭(huò)是捕兽的笼子,陷阱是陷坑,都是狩猎的各种机关陷阱。人们都不觉得自己傻,可做起傻事来谁也拦不住。何时我们才能挣脱名利之网,而获得自由呢?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yīng)而弗失之矣。”

孔子说:“颜回的为人,选择了中庸之道。他得到了一点良善的教导,就牢牢地把它记在心中,再也不让它失去。”

平庸之恶:

TheBanalityofEvil,是一个哲学观念。简单来说,就是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盲从社会的价值观所造之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