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要警惕身边的老好人,他们往往

北京荨麻疹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zqbdf/210410/8833311.html

文章作者:琢磨君(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国学经典智慧)

《论语·阳货》:“子曰:乡原,德之贼也”,意思是说:是非不分的老好人,是道德的败坏者。在孔子看来,身边的那些所谓的“老好人”,其实就是伪君子,属于败坏道德的始作俑者。

为什么孔子这么讨厌像“乡愿”这样的“好好先生”呢?孟子在《尽心章句下》中解释清楚了,他说:像乡愿这种好好先生,你想否定他们却举不出什么过错,想讽刺他们却无法讽刺,因为他们和同于市俗,融合于污浊的社会,住在那里好象是忠实诚信,行为方式好象是很廉洁,大家都喜欢,但却进入不了尧、舜的人生道路,所以称他们是对天地对国家发展规律有伤害的人。

01

说白了,好好先生也好,“老好人”也好,都是做人做事很圆滑,没有自己的原则和主见,他们既是随波逐流,又很容易带坏所属环境的风气。他们看见坏人坏事,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敢得罪任何人。

所以说,孔子认为没有原则的“老好人”就是十足的伪君子,他们看似忠厚老实,实则是没有一点道德原则,他们只知道媚俗趋时罢了。孟子更加直接地抨击这种人是“阉然媚于世也者”,属于曲意逢迎、献媚于世俗的人。

生活中的“好好先生”,往往是言行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四方讨好,八面玲珑,同而不和,不想君子那么敢做敢当、和而不同。时间长了,社会风气都被这种人带坏了,但是他们却命其名曰“中庸之道”。

02

其实,这些人是错误而肤浅地理解了“中庸之道”,真正的中庸是《中庸》开篇所说:人能够在喜怒哀乐时含而不露,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真正的中庸,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

晚清时期,官场风气越来越坏,到处充斥着大量的“老好人”,祸国又殃民。曾国藩在书信中对这种不好的风气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自己见惯了京城达官贵人养尊处优图虚名,又对下级柔和圆滑,只求和睦相处、一团和气等现象,对这种不和不黑、不痛不痒、牢不可破的陋习深恶痛绝、嫉恶如仇,因此屡次遭到众人的讥讽与谴责。其实,此时的曾国藩,和孔子、孟子对待“乡愿”的态度是一样,都是讨厌这种败坏道德的“老好人”、“好好先生”。

03

一位高僧也说过:平常人被世俗的见解所蒙蔽,这颗灵明的心,没有洗除干净,因此,法眼未开,所以把真的善行反认为是恶的,真的恶行反看成是善的,这是常有的事情。人们把“老好人”当作是善人,也是看走了眼。

《了凡四训-积善篇》向大家解释了善有“端曲”之分,好好先生、老好人就是属于“歪曲之善”。袁了凡的儿子问“什么是端正之善,什么是歪曲之善?”

袁了凡答道:一般人都认为谨慎、随和的好好先生就是善人,可是圣人却认为敢做敢为、粗豪爽直的人才是善人,因为谨慎软弱、没有个性的人,虽然人人都说他好,而成为好好先生,却是个随波逐流、没有志气、没有道德精神、没有道义勇气的人。

总而言之,不管是孔子还是孟子这些圣贤,还是曾国藩,都认为这种人是伤害道德的贼。所以我们要警惕身边的“老好人”,因为这种“好好先生”,其实是伪君子。朋友们,您觉得呢?

琢磨君——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国学经典智慧,主讲儒释道三家思想。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国学文章,欢迎点赞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3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