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是《中庸》纲要,把发现规律、学习规律、运用规律等方法说了一边,结合人的心理做了一些归纳: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论语·先进》)恰到好处是儒家的最高境界,中庸就是恰到好处。
怎么叫“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他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真正一个明道、见道、悟道、修道的人,随时随地都在道中行;有自己的目标原则和坚持,随时随地都能管理好自己,有一颗安定而坦然的心。“小人反中庸”呢,小人怎么样反中庸呢?无所忌惮,没有稳定的心理,总想着投机,容易走极端。等于我们用禅宗的话来说,达摩祖师讲禅宗:“一念回机,便同本得。”那么说君子随时念念回机;小人呢?念念放肆。“小人反中庸”,并不是说小人会反对中庸之道,我相信只要他们明白了中庸的道理,这妙不可言的中庸,怎么会有人反对呢?谁都不会反对。小人之所以是小人,只是因为他不明白、不了解中庸的道理,不知道中庸有天大的好处,所以他的行为举止,才会正好与中庸之道相反。这里直接引用孔子的话,说明中庸的重要。下面又是孔子的话:
“子曰(又是孔子的话):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在孔子当时有这个感叹,是因为领悟了道——有一种深深的遗憾!中国的历史文化里,一个因果,一个人性,因果告诉大家真理,想让大家跳出因果。人性总是陷入因果,而又想利用因果。所以一般人,“鲜能久矣”,很少能够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明心见性、修心养性这个道理的,没有了。这是引用孔子对中庸的感叹。
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要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小康”,这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对我们个人来说又该抱有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大概是孔子晚年的经验来讲的。为什么一般人修道而不能成道不能得道呢?聪明人太过头了,说“知者过之”,聪明人太过了,所以不能成道,不能悟道。尤其现在人,学禅、学道,学这些,太过了。总是认为有个秘诀。像有些人说,“唉!老师都不理我,老师不肯跟我讲啊!”聪明反被聪明误。
“愚者不及”,笨的又太笨了,够不到。所以不能“中庸”,恰到好处做不到。要么学问太好了的人不能成道,像我经常感觉到,佛家叫做“所知障”,学问越好、佛学越懂得高,越永远不会成功。只能讲讲经、讲讲佛学。你说因此我不念经,也不学佛,好不好呢?“愚者不及也”,你就不会懂。所以中庸之难,恰到好处真难!这个同我们大家做菜一样,不咸又不淡,那真不容易呀!
孔子重复地赞叹:道是好的——好东西为什么不明白呢?他说我知道了,“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贤”与“不肖”,是古代两个代号。贤——有道德的人,有学问有道德谓之贤人。不肖——看不起学问,不守道德谓之不肖。
智和愚讲人的智慧,贤和不肖讲人的道德,孔子的感叹:学道很简单,吃饭一样,世界上人人都吃饭,没有一个人懂得吃饭。孔子就讲了这句话,古文就是“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一般人吃饭都是匆匆忙忙把饭吞进去,装到肚子里,算吃了,饭是什么味道,反而忘了。
穿越历史看孔子用讲故事的方式阐释儒家思想少儿国学图书淘宝旗舰店¥15¥25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