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66期:
为了写好这一期,着实费了一番工夫,讲了那么多《走向共和》中的大人物,今天是时候讲一讲张之洞了。
张之洞在剧中出场并不多,但每次出场都有他的意义所在,不激进,不守旧,算是晚清政坛相当稳重的一员重臣。
作为洋务派的一员实力派大臣,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也做出了一番成就。连伟人毛泽东都给予他相当高的评价,把他列为了“有四个人我们万万不能忘记”中的行列。
在《走向共和》中,最有感触的一段话,莫过于他在湖北讲学时提到的中庸之道,那么该如何理解这段话呢?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66期:张之洞湖北办学时,亲自讲课,如何理解他说的“高明莫过中庸”?
一、
张之洞,人称张香帅,之所以被冠以了如此高荣誉的称呼,主要是因为人家号起的好,叫“香涛”,又是总督,故称“帅”,人称张香帅。
张之洞是一名能臣,在晚清政坛上是跟李鸿章并肩的人物,人称“南张北李”,足可见分量之重。
他之所以被伟人称赞,主要是张之洞在湖北大力发展重工业,奠定了湖北的工业基础。只不过就像他自己主张的那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以没有学到西学的精髓。没学到精髓,也就不懂管理,拿着儒家的那一套去管理现代的企业。也导致他建立的铁厂、布厂、矿场等往往管理不善,很难造福一方百姓。
但其对中国现代工业的贡献,那自不必说,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大家都看过《亮剑》吧?
在《亮剑》这部电视剧中,独立团的武器,有很多都还举着“汉阳造”呢,对,湖北枪炮厂就是张之洞一手创建的。
在《走向共和》中,把张之洞塑造得相当完美,比如讲学这一段,前一节课他是老师,在给大家讲四书五经。转过来下一节课,他就成了学生,拿着小本本专心听老师讲欧姆定律了。
足可见,为了创办现代企业,作为一名资深的儒家大臣,也在学习西方的科学。
二、
张之洞作为一名资深的儒家学者,尊崇中庸之道,在剧中讲学时,他就发表了一番有关四书五经的言论:
“四书五经开篇便是中庸,何以然呢,因为高明莫过中庸,那是做人做事的根基呀。”
这是张之洞提出的第一点:中庸是做人做事的根基,那么何为中庸之道呢?
关于中庸之道,不学个几十年儒家经典,是参透不了的。按理说这属于“道”的范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所以不能问,也不能答,一问,那就是不知“道”。
不过杨角风是个俗人,还远远达不到“道”的那个境界,后面的解释,也全都是个人意淫,权当抛砖引玉吧。
关于中庸之道的阐述,从孔子、孟子一直到朱熹,其实都在强调一点:
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一不是让你做好好先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谁也不得罪;二不是让你当和事佬,任何事都是从中和稀泥,任何事情都是“折中方案”;三不是让你当墙头草,风往哪边吹,你就往哪边倒。
就像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
“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