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山水画,这幅六君子图大火,背后有

倪瓒是元末明初画家,早期的时候家里非常的富有,后来农民运动造反以后,把他家给抢劫了,于是就变穷了。之后蒙古人开始统治天下,家道中落的倪瓒,亲人们相继去世,这是家里也没有钱,他就常年就驾着一个船在太湖一带漂来漂去的,所以他的画,经常画的都是太湖一带的景色。

倪瓒的画有个特点,被人们称为三段式构图。画的下面是一个山坡,山坡上面长些草或者植物,画的中间是大面积的水,画的最上边也是远处的群山。这样的三段式画风很典型。

倪瓒是个印象派,他画画不是为了卖钱,而是为了抒发心中的意趣与感受。他的名言就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就是说“我画画的很随意,很自在,我画一棵树,一棵竹子并不是要跟真实的树/竹子画的一样,我画他就是为了表达我心中的感受。”“我不去计较这些竹子,画的像不像,竹叶是直的,还是弯的,我一点也不在意。有人说我画的是芦苇,就任他们说去,我也不强辩。”

《六君子图》这幅画一就是三段式结构,近处山坡上有六棵树,中间是水,远处是山,最上边是人们题的诗。最让这幅画出名的,就是黄公望题的一首: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陁。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大痴赞云林画。黄公望把这六棵树,看做是六个君子。大痴是黄公望自谦,说自己的傻子。云林就是指倪瓒。

这幅画里面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说:做一个文人,需要像这些树一样直立,要正直,观察事物不要偏颇,强调的中庸之道,告诉我们的是做人的一些品格。

第二个层面就是:做一个有民族大义的文人,就算文人落魄,也不要屈服于蒙古者的统治,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明朝蒙古人统治中原之后,开始废除科举考试,不再读四书五经,不用汉族的知识分子。那些读了很多书的文人,他们的饭碗就全被砸了。不能当官,同时也因为激烈的民族矛盾而不愿意当官,这些文人的生活就没有着落了。但他们却要保持自己坚定的信仰。要正直,不要屈服于蒙古统治者。这才是这幅画的精神力量和意义所在。

倪瓒通过六棵很直的树,来表达汉族文人的一些信念,再加上黄公望的一首诗,导致倪瓒的画非常火爆,以至于当时的收藏家以倪瓒的画作为雅与俗的判断标准,如果收藏的有倪瓒的画,就是雅,如果没有就是俗。想必如此之火,一定离不开文人的爱国精神在里面。

意爱笑:意而爱,爱而笑,笑而诗。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1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