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篇解读《中庸》(1)
--天性莫压抑,按逻辑理顺就是“修道”
作者:红岭浸道
引子
古代先贤的著作,包含着极深刻的哲理,对个人的认知和修养作用极大。但许多人因为“文言文”难读,就放弃了。
笔者由于机缘巧合,对“文言文”不怎么“畏惧”,所以能够细读,并收获巨大。
因为如此,我斗胆将自己对一些“古代经典”的解读和体会分享给大家,使得大家再遇到这些“文言文词语”时,能够轻松理解。
下面就解读一下《中庸》的部分内容,不一定对。
关于“天命之谓性”
“性”在古代造字时代的写法如下:
大致的意思,就是“从内心中生出的”。
所以“性”来源于自己的内心,是“天生”就有的东西。
子思的“天命之谓性”这句话,其实是一句子古代的“大实话”。说的意思是,人的天性是天生的,这是天命所为,不可改变。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是天生的,不可以随便改变。
许多人在学习儒家“修身”的过程中,通常去刻意地改变自己的天性,特别是压抑自己的许多“天性”,如朱熹所说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些都是极其错误的。
孔子之孙子思,在《中庸》开篇就直接点明“天命之谓性”。明明白白告诉你:你的各种性情,都是老天给你的,不要刻意去更改它。
关于“率性之谓道”
统率天性的东西叫做道。在这儿,子思丝毫没有隐晦,直接给天下学习儒家的人一个明确的答案:那个统率一个人全部天性的就是道,也就是当你找到你的人生道路时,你可以发挥你所有的天性去实践。
孔子从未明示“道是什么”,他只是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吾道一以贯之”等等。到了子思这儿,子思是个非常直白的人,直接就说了:你的道就可以统率你的所有天性,不用将你的天性修理掉!
这一点,对于喜欢“学习儒家”的我们,可以说是一个大喜讯!至少不用“修掉自己身上的任何天性”了。
子思的开明宗义,可能对于朱熹的拥趸来说,是一个坏消息。但是对于初学儒家的人来说,应当十分感谢子思的坦诚!
关于“修道之谓教”
“教”在古代的写法和演变如下:
“教”的本意是“有经验的人”或“长者”对没有经验的人或后辈传授相关知识和能力,与当代“教育”有着显著的差别。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
“修道之谓教”这句话的核心在于,“教”的过程是“修道”,也就是要按照传授者所给定的经验,使得受教育者找到自己将来要行的人生道路。
当代教育的核心已偏离这一点,只教科学知识,却偏偏“防止”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
后世的儒道佛家,其实对于“修道”也已严重偏离了子思在《中庸》开篇所说的“修道”,将修的重点放到了“压抑人性上”,给我们这些后学者,带来了极大的误导。
“修道”的核心,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其他的都是错误的,必须坚决予以摈弃。
两千年来的“卫道士”们,有许多是“故意”误导,这与历代统治者的倾向性有关,统治者真的不希望人们保留“天性”,“真性情”不利于他们的统治秩序!
附:《中庸》部分相关内容
《中庸》开篇三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