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正心养生重点养心,养心重点节制七情六

台湾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113/5201055.html

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解读:如要修养好品德,则先要端正其心,节制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眼耳鼻舌身意的欲望),使其保持中正平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平气和,不要被情绪欲望所困。心中有怨恨,则得不到中正;心中恐惧不安,则得不到中正;心里有偏好,则得不到中正;心里有忧患,则得不到中正。一旦心不在焉,就是看了,却什么也看不到;听了,却什么也听不到;吃了,却辨别不出味道。所以说,修养品德关键在端正其心。

下面我们从养生的角度谈下正心重要性。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被誉为中医新生代领军人物的罗大伦老师忠告养生的关键在养心,养心的关键在节制七情六欲。

01

《黄帝内经》一部巨著,

为何只有13个药方?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奠基著作,是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奇书,其内容之浩瀚、理论之精深,绝非几节课可以讲完。

它里面到底讲什么呢?我跟大家讲,《黄帝内经》建立起来的思想框架,直到今天都是医学中令人叹为观止的格局。

《黄帝内经》开篇即讲“道”,讲境界与格局。次之,讲一年四季的心理调适。再次,讲人与自然的关系,讲在不同的季节如何调理自己的气血、经络。最后才谈到药,但只谈了很少一丁点。

一部如此浩瀚的巨著,居然只有13个药方。

这对我们今人的启示是:如果境界提升了、心理调整好了、一年四季身体气机的升降沉浮都顺其自然了,就算有点病,刮刮痧扎扎针灸也就好了,一般不用吃药;境界低了、经络没调整好、一切都乱套了,这时候才用得到药。所以,《黄帝内经》展现的就是这样的格局。

《黄帝内经》里用了很大篇幅来讲情志方面的内容。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大意是说,情绪会引起气机紊乱,气机紊乱则百病杂生: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病从哪里来呢?外因是气候变化。“外感六淫”,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就是情绪变化,“饮食劳倦,七情内伤”,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所以说,情绪是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的一个大问题,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惊伤胆。

“七情”比较复杂,红尘里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七情之中。比如,每天一上班,业绩不错,发工资了,喜;有合作方违约了,怒;孩子成绩下降了,忧;有重要的东西失去了,悲。因而,我们每天都在喜、怒、忧、思、悲、恐、惊里煎熬,如此便会有情绪的紊乱。

情绪紊乱,就会影响身体内部的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气息在身体里乱七八糟地走,长时间都是如此,能不病吗?所以内经讲“余知百病生于气也”,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关键是要学会调解七情。

其实看病容易,开个方子非常简单,两三分钟就开完了,但病根不在外症,而在人的情绪上。据我多年的看病经验,绝大多数人的病都是心理问题引起的,是焦虑、担忧、抑郁、生气等情绪因素引起的。

就像海面上的一座冰山,你看到的只是露出海面的部分,好像已经很庞大了,但那只是冰山一角,海面之下还有更加庞大的冰山。同理,我们看到的身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就是那露出来的一角,海面下更巨大的冰山是什么?是心理压力问题,是情绪上的问题。

现代医学很多时候把它们分开,就好比一个人胃疼,就去消化内科,绝不会想到去心理科,但很多胃肠病都是情绪引起的,治表不治里,终究会复发。

所以大家要建立一个整体观念,情绪问题会引起生理问题,生理问题反过来又引起情绪问题,这叫什么?心与身互为影响。

如果情绪问题不能解决,格局与境界上不去,就搞“术”上的一套,天天艾灸自己,像烤肉一样,能好吗?

《黄帝内经》的格局之高就在于此:先教你领悟“道”,把整个人的格局与境界提升了,然后心理才能愉悦、平静,然后才能不郁结,然后才去调理病症。

02

发病已是结果

治病须调心因

其实,从医多年,我发现一个现象:现代社会,几乎人人都有肝气不舒的问题。如果心里有很多焦虑、烦躁的情绪,就会引发肝气不舒。

中医讲的“肝”不同于西医上器官的定义,它的范围很广,是个系统,主管藏血,主导着身体的气血疏通。

而如果情绪淤滞,就会引起身体疏通方面的问题,比如:

口苦、口干、眩晕、消化系统紊乱、往来寒热、心烦爱发火、生闷气、嗳气、呕逆、心悸胸闷、肋骨胀痛、失眠多梦等。

拿消化系统紊乱这个症状举例,像胃溃疡、一些肠道疾病(如便秘、腹泻等),基本全是焦虑引起的。

科学研究表明,肠道里有单位以亿计的神经元,神经元感知情绪,它跟大脑的命令没关系。所以肠道又叫“腹脑”,在肚子里还有一个大脑,这个大脑只听情绪的,依据情绪信号对身体发出指令。

肠道运动是有节律的,而不同的情绪会引起不同节律的变化。

比如某个人失恋了,心情悲伤,肠道蠕动的节律放缓,表现出来就是这个人“茶不思饭不想”。相反地,如果一个人非常生气,肠道蠕动加快,他就容易感到饥饿。

而如果一个人情绪非常焦虑,肠道蠕动一会儿快、一会儿慢,整个节律是乱的,这种压力堆积在肠道末端,即结肠处,就会导致结肠息肉,甚至会转成结肠癌。

所以,对我们来说,要看到身体这些病症背后的起因。中医讲“身心同调”,当身体症状摆在那里的时候,它已经是一个结果了,在结果上调来调去有多大作用呢?所以“不治已病治未病”,我们可以直接回到因上,直接调理情绪。

03

以道调心,治于未病

如何调解七情?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早已给了我们答案。

我一开始从医的时候,很乐意给大家开方子,我觉得开方太好了,显示我的技术高。最后慢慢发现,开方的作用很小,真正要做的是什么呢?是让大家明理,让大家链接中华文化中的智慧,让大家调好这颗心,这才是健康之道。

所以我希望能用三句话把我这些年体证最深的道理分享给大家,更希望大家能闲暇时多读读《论语》《道德经》《黄帝内经》这些书。心通了,一通百通,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安从来?”

第一句话:这个世界是变化着的,其间生灭变化永无停息,我们只是变化中的片段,不要执着于自我。

光绕地球走一圈,只需要0.13秒;而如果要走到已知的宇宙边界,却要亿光年。

宇宙如此浩瀚,我们的地球只是小小的一个点,或许连一个点都算不上。地球上的每个人更是小小的、短短的一个片段,在空间里渺小,在时间长河里更是微不足道,所以我们到底有什么好执着的呢?

这个世界是无常的,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但我们总是想要永久地持有一些东西,但这是不可能的。就算企业做得非常大,该走那天也得走,我们都是为社会作贡献,并不是说自我获得了什么东西。如果说获得了什么,那就是开发自己心中的智慧与自信。 

如果总是执着于自我的获得,就会陷在得失中,得失之间会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得到了狂喜、失去了悲伤、想要得到就会忧思不断,会把自己搞得很疲累,严重的就会病痛缠身。

所以,放下对得失的计较,轻装前进,我们会幸福很多。

第二句话:这个世界是一体的,我们与这个世界紧密联系。你从心里或者以行为向外发出的信息,会影响这个世界,同时,这个世界会以各种方式、以各种倍数回馈给你。

“天人合一”,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整体,其实所有古圣先贤都在讲这句话。

我们作为个体,与整个世界的联系却非常紧密,哪怕是心中的一个念头或者外化于行的一个小小的举措,都会影响这个世界。同时,世界会在不同的时间、以各种形式回馈给我们。

因此,我们会发现,原来自己做的这些事情都是有因有果的,是可以影响这个世界的。明白了这一点,一个人才能真正把境界提升上来。

第三句话:我们可以发出“善”或者“恶”的信息,但是,只有不计功利地发出善的信息,我们周围的世界才向良好的方向发展,我们才能幸福度过此生。

但行善事,莫问吉凶。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则,我们不计功利、不计回报地发出善的信息,自己周围的世界就会越来越好,最终自己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把这些浓缩为四个字,就是“无我利他”。

无我利他其实是一条真正幸福的道路。我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叫《无问西东》,里面有一句话特别触动我,这句话:“如果你知道了事情的结果以后,你还会有勇气重新开始一次吗?”

如果你现在所做的事情将不会有任何结果,如果你做的好事将没有任何回报,你还会坚持去做一个诚实的人、善良的人吗?还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去温暖大家、去发出善念、去帮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吗?你还有勇气坚持做下去吗?

如果答案是“有”,恭喜你,你是真正走在了光明大道上。

能够放下对自己利益、得失的计较,放下小我,弯下身去为大家做事,先前讲到的那些不良情绪就无处落脚、烟消云散了。

所以孔子《论语》里讲“仁者寿”,《中庸》里讲“故大德,必得其寿”,就是在讲:升起了仁爱之心的人,就会健康长寿。

所以说,健康之道,吾性自足。养得一颗仁爱之心,朝向无我利他的方向,依道而行,这就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