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子曰:“里①仁②为美,择③不处仁,焉得知④?”
①里:里者人之所居。②仁:是指仁厚的风俗,居仁者之里为美。③择:捡择,选择,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④知:同智。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倘若你选择不仁不德的地方居住,怎么能显现出你是一个有智慧的君子呢?
孔子认为人居住的地方很重要,要慎重地选择。选择一里(二十五家为一里)之内有仁爱之心较多的人为邻,他们懂得父子相亲,兄弟友爱,邻里相助,相互体恤。他所讲的”里仁为美”,从时间和空间上归纳出仁爱选择的必要性,指出择邻不是随便的事情,一定要慎重的考虑。孟母三迁的故事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居住环境的对于家庭和孩子成长教育十分重要,尤其是邻里的选择尤为重要。强调优秀的外部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人的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和间接的作用。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居住,耳濡目言,潜移默化,你的思维、处事、生活方式会发生深刻的影响。反之,也可能被不良的风气所感染,成为一个低俗的人。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在上位的品德好比是风,在下位的人好比是草,草一定会随风而倒。以仁德为择邻的标准,达到仁的境界是对君子最起码的要求,仁者择邻一定是仁者,和仁者为邻一定是智者,在现实生活外部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会更大。它影响人的整体素质,还会影响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生活的情趣。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孩子在儒雅的环境中受道潜移默化的教育,受到名师的指点,大师的教诲,使孩子在传统文化中成长。孔子在《中庸》里强调尽善尽美,就是弘扬“仁的理念”,让仁的思想融入到百姓的生活之中。
《孟子.公孙丑上篇》说:“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意思是说,造箭的人难道比造甲的人残忍吗?造箭的人生怕他的箭不能伤害到人,而造甲的人生怕他的甲不能抵御箭,做巫和做木匠的人也是这种想法。由此可见,得到一个人选择谋生之术一定要谨慎。”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做仆役)而耻为役,由弓人(造弓的人)以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②。仁者安③仁,知者利④仁。”
①不仁者:不仁者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惟仁者安其仁而无适不然,智者则利于仁而不易所守。②乐:是安乐。③安:是合理自然。④利:是贪得,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
孔子说:“缺乏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穷困之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之中,否则会出问题。只有仁者才能安贫乐道,只有智者才能善于灵活地运用仁德。”
孔子在这里讲,君子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没有坚定的毅力,那他面对纷纷扰扰的世界,面对物欲横流的现实很可能被击倒。灯红酒绿,纸碎金迷,美女、金钱,权力的诱惑,可能尚失了斗志和理想,成为一个附庸风雅的伪君子。孔子告诫人们仁者是最高的境界,不仁者只能在穷困和安逸之中徘徊,而且会离仁越来越远。《史记.集解》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畏罪者强仁。校其仁者,功则无以殊。核其为仁者,则不得不异。安仁者,性善者也,利仁者,力行者也。强仁者,不得已经者也。三者相比,安仁者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