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豆瓣评分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北京比较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在中文互联网上,假如要了解一部影视剧值不值得看,现在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先查一下豆瓣评分。毫无疑问,豆瓣评分已经成为不少国人心目中的口碑风向标,并为人们的文化消费行为提供参照。

随着用户基础的扩大,豆瓣也已从之前文艺青年之间互动的“精神角落”,转变成“制造”文艺作品受众口碑、激发国人文化全球化想象的大众网站。也因此,豆瓣门前是非多,在基础功能之外,它成了商业营销的攻防战场,也成为社会舆情溢出的竞争场域。

不久前,因“民族感情”导致不少网友对日本纪录电影《人生果实》发起的“一星运动”,这在社交网站引发轩然大波。人们在讨论豆瓣评分公正性、“保卫人性、保卫艺术”的背后,其实都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对“一人一票”打分机制所蕴含的文化民主化实践过于浪漫化的想象。

管是商业吹黑,还是社会舆情,豆瓣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家太在乎它了。当我们谈论豆瓣评分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如何客观评价“一星运动”?

为了回答“豆瓣是什么”这个灵魂发问,不妨以豆瓣电影Top作为一个标本。根据豆瓣网描述,所谓Top,指的是:豆瓣用户每天都在对“看过”的电影进行“很差”到“力荐”的评价,豆瓣根据每部影片看过的人数以及该影片所得的评价等综合数据,通过算法分析产生豆瓣电影Top。

豆瓣Top既看重影片的评价,也把打分人数列入算法的权重中。既要有美誉度,也体现传播度与社会参与性,筛选出来的就是大众意义上的“经典之作”。也因此,我们不仅可以从文艺和美学的角度看这个榜单,也可以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来做一些探讨。

据统计,在Top中,英语片约部、华语片约40部,小语种电影(华语片、英语片之外的其他电影)约80部。而在小语种影片中,日语片占比最大,有33部;韩国电影11部。日韩片总数大体与华语片持平,而华语片与小语种电影抱团,基本上与英语片平分秋色。

在北美之外,世界其他电影市场几乎都分三大块:英语片、本土电影、外语片。虽然在配额制下,国产电影的市场表现已经大为领先好莱坞电影,但是在美誉度和经典性的维度上,华语片显然一点不占优势。日韩电影在豆瓣上的闪亮成绩,既受惠于发达的电影工业,也与东亚文化圈的亲缘性密切相关。

据了解,日本电影《人生果实》之前豆瓣评分9.3,位居Top之列,在“一星运动”影响下,分降为8.7,如今已经从榜单滑落。受民族情绪感召,在没有看过影片的前提下去恶意打一星,显然是一种非常盲目的行为。但客观来讲,一部小语种纪录片在中文互联网20万人的打分中,能够取得9分以上的分数,是不是也有一些非理性的因素存在呢?

在一家日本国内的电影网站上,《人生果实》的分数是4.2(满分5);而在英文网站IMDB中,《人生果实》的分数只有7.6,最关键的是——只有人参与打分,而IMDBTop榜单的最低有效评分人数是00。相比之下,《人生果实》在豆瓣分数虚高不少。

与豆瓣类似,日语片也是IMDBTop榜单中外语片数量之冠,有18部。比较这两个榜单中日语片,会发现不少差别。除了对宫崎骏动画(5部)十分青睐之外,黑泽明的作品也很受欢迎,有6部之多:《七武士》《天国与地狱》《生之欲》《罗生门》《用心棒》《乱》。而豆瓣榜单中的黑泽明作品只有2部。

在豆瓣电影Top中,动画电影几乎与真人电影平分秋色,相比起IMDB,豆瓣用户对日本动画的欣赏更加多元化,风格另类的今敏也备受好评。值得一提的是,在真人电影中,黑泽明这种“老古董”远不如文青之友的是枝裕和更加时髦。

不难看出,豆瓣电影Top中的日语片,与其说反映的是作品的品质,不如说反映的是豆瓣用户对于日本这个国度的他者想象:二次元、性、暴力、小确幸、情感羁绊、悬疑推理、物哀……具体到《人生果实》这部纪录片,显然和《小森林》系列都属于“小确幸”一挂——这是生活方式吸引力的胜利,本质上与艺术没太大关系。

中国观众之所以“言必称豆瓣”,关键在于认为找到了一个评价影视作品相对客观公正的平台。但事实上,它可能只是“最不坏”的一种方案而已,并非绝对理想化的口碑风向标。客观来讲,豆瓣评分是对用户打分数据进行长期动态监测的结果,它折射的出来的一定是群体性的社会心理,而不仅仅是个体意义上的美学。

既然认为民间“一人一票”打分机制更具公正性,那么对于文化作品的“非理性狂热”与“无脑黑”,反映的都是正面与负面的“民意”。对于这两种行为,在社会评价上似乎也没有充足的理由厚此薄彼?

如果认同“文化民主化”具有一定的进步性,那么也必须同时接受它的局限性。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不管是政治民主化还是文化民主化,最后得到的都是一种均质化的中庸结果。如果一个人对此难以接受,那他可能骨子里还是一个文化精英论者。

国产片在豆瓣为何“平平无奇”?

说完日语片,再来看华语片。

上文提到,在IMDBTop的榜单中,日语片在外语片中拔得头筹,那么华语片有多少个?答案非常令人失望——只有一部《花样年华》,而且排名挺靠后。尽管Top榜单一直根据新数据动态调整,但华语片存在感一直很低,这与英语片在豆瓣Top中的绝对优势形成鲜明对比。

事实上,在豆瓣榜单中,不仅华语片和英语片主客颠倒,就在华语片内部,也存在一种结构性不平衡。以故事题材与主创班底进行区分,我放弃了一般意义上的“出品方”说法,转而使用“文化归属地”的概念,把榜单中入围的42部华语片进行了分类。最终结果如下:大陆电影16部、香港电影20部、台湾电影6部。

考虑到中国大陆在两岸三地政治、经济、文化绝对的中心地位,豆瓣用户对于“经典华语片”的筛选结果,是与现实的差序格局完全不相匹配的。

这42部华语片,台湾电影侧重人文性,香港电影以娱乐性见长,而大陆电影其实比较杂乱,没有统一风格。商业类型片在“经典华语片”中的统治地位,再一次为人们关于豆瓣“艺术至上”的想象祛魅。

在我看来,以豆瓣电影Top为核心的评分系统,培育的是中文互联网上对于流行文化的想象力,表现出的是国人对于不同谱系流行文化的美誉度。这种流行文化风向标机制,是从无到有建构起来的,至今仍在建构中。

从年代来看,42部影片多集中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豆瓣用户对于“经典华语片”的感知只能追溯到年(如果只算真人电影,上限是)。不难得出结论:上世纪最后20年是中国流行文化的“黄金时代”,以娱乐片见长的港片是华语流行文化的核心资源,台湾电影以艺术片的形式嵌入华语流行文化,而大陆电影一直在流行文化中找不准定位。

不是因为80、90年代的经典华语片更多一些,而是在新世纪全球化时代真正开启之后,与人们成长经验同步的那批电影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文化乡愁”。新世纪之后,就连港片也没落了,填补中国人流行文化想象力的重要资源是全球化带来的美国文化。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豆瓣Top连一部曾经与老一辈中国人生命体验相关联的苏联电影都没有入围——IMDBTop还有3部(《自己去看》《潜行者》《安德烈·卢布廖》)。很明显,这是后冷战秩序在流行文化领域的复刻。

什么会有选择被看?什么更易得到偏爱?这些问题早已超越了艺术的范畴。

中心与边缘,同质性与异质性

我想尝试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豆瓣榜单第一名一直都是《肖申克的救赎》?第二,为什么豆瓣榜单华语片评分最高的是《霸王别姬》?

豆瓣是什么?前文已经做了两个维度的探讨:它是一种文化民主化实践方式,也是一种大众流行文化生成机制。其实,大众文化本身就是文化民主化的结果,二者具有一定共通性。

因为冷战的原因,中国的流行文化曾经存在很长时间的代际断层。而改革开放后,80年代的娱乐片曾经引发不少争议,但整体不成气候,没留下太多遗产,添补中国人流行文化空白的是港片,以及逐步引进的海外影视剧。

进入新世纪后,互联网字幕组开始兴起,海外引进院线大片数量也大为扩充,中国人真正被纳入一个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年,豆瓣网正式上线,赶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欧风美雨”的时代。

如果说,80年代中国精英文化在“走向世界”,那么新世纪之后,中国的大众文化开始拥抱世界,而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流行文化很快成为中国大众文化重组的重要资源。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基本没有拿到重要奖项的电影,却同时在中文与英文互联网封神。这种巧合,用一句电影台词讲,“世界上有那么多小镇,小镇有那么多酒馆,咱俩却偏偏走进了同一间”。

豆瓣网是以IMDB作为参照设计的,不少影片信息资料也做了一定搬运。中国电影观众与世界电影存在一定的隔断期,而在配额制下,能够进入中国院线的电影也有限。人们在补片中,很重要的一个参照就是IMDB的打分和排名,观影之后再在豆瓣打分,这样层层累积形成了豆瓣的历史数据。不难看出,从IMDB到豆瓣,存在一个从中心到边缘的文化辐射过程。

虽然豆瓣网的用户数据早已不同于早年,但是以IMDBTop作为参照,排名越靠前,与豆瓣榜单的同质性就愈趋同。拒统计,TMBDTop中,共计约90多部与豆瓣Top重合,但在Top中,却有55部进入到豆瓣Top的榜单中。

在我看来,《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在IMDB常年居于榜首,关键在于它淋漓尽致表达了美国价值的核心——自由。这种表达会取得强烈的社会认同,但是要取得学院派的认同,还是差点意思。说白了,《肖申克的救赎》被封神是大众文化的胜利。

说完同质性,再来说异质性。

除了一些华语片,不少豆瓣Top排名很靠前的电影,压根没有进入IMDB的榜单。比如:《当幸福来敲门》《末代皇帝》《怦然心动》《闻香识女人》《罗马假日》《海蒂与爷爷》《本杰明巴顿奇事》《海上钢琴师》《泰坦尼克号》《放牛班的春天》等。

其实,中文互联网中的高分英语片,除了与IMDB有一定同构性,也有自己的特点。中国观众显然更加偏好一些具有异国情调的“文艺片”,或者说表达普适价值观的通俗剧情片。

从作品结构来看,IMDB和豆瓣榜单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基本上覆盖整个电影史,二战前的老电影有相当大比例入围,而豆瓣榜单显然更加厚今薄古。

那些没有进入豆瓣榜单的IMDB高分片,一部分是构建美国人成长经验密切相关的流行文化,比如《星球大战》《复联3》《复联4》《小丑》《夺宝奇兵》《怪形》《美国X档案》等;另一部分作品集中于一些美国观众眼中的大师——库布里克、马丁斯科塞斯、希区柯克、比利怀德、维伦纽瓦、科恩兄弟等。其实这些大师的影片豆瓣评分都不低,但因为评分人数有限,在豆瓣的算法机制中不占便宜。

为什么华语片在豆瓣榜单最靠前的是《霸王别姬》呢?好电影多了,能够被最多数人挑选出来,显然它满足了中国观众审美的最大公约数。

在我看来,《霸王别姬》有几个维度比较符合中国观众对于“好电影”想象:第一,史诗气质;第二,国际大奖的世界认同;第三,社会批判/历史反思;第四,通俗剧情片叙事;第五,文化猎奇;第六,张国荣。《末代皇帝》和《活着》都符合前五项指标。

在叙事上玩花活的所谓“高智商电影”,以及在主题上探讨社会转型中矛盾的“社会问题片”,也是加分项。《疯狂的石头》与《心迷宫》显然是第一类,而《大佛普拉斯》《我不是药神》显然是第二类。

再举一例,马丁斯科塞斯在IMDB是网红导演,但是豆瓣TOP对他的作品却非常挑剔,他那些黑帮片很难入围,倒是一部《禁闭岛》以“高智商电影”的名义排名80。

中国网友对于韩国电影的偏爱也十分有趣,排名最靠前的是《熔炉》《素媛》《辩护人》,清一色都是年代拍摄的“社会问题片”。看透这一层,就不难理解《我不是药神》不仅大卖,并且位居豆瓣Top第41。

这一切到底多少是与艺术有关?多少是与特定的审美偏向密不可分呢?

豆瓣不仅仅是一个理想中的“文艺堡垒”“口碑风向标”,它还是中国观众进行文化民主化实践的重要方式。中国观众在与豆瓣的互动过程中,融入了文化全球化时代,这也使得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存在一条从中心到边缘的浸染路径。中国观众在共享一种“世界主义”的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特定的审美偏好,这种偏好绝不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3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