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健康ARCHEALTH父母经常羞辱孩子

以下内容如有雷同,请对号入座。

对你最爱的宝贝孩子,你是否经常这样说:

“你怎么这么笨啊!”

“你太傻了!”

“你太无知了!”

“你就是毛手毛脚。”

“你就是不努力!”

批评孩子总是进行人格羞辱和评价,导致孩子因为你的羞辱而与你不沟通。父母因为爱而对孩子造成最深的伤害~

一项针对未成年人的调查发现,在家经常被骂的孩子,25.7%会表现出自卑,22.1%表现出冷酷,而56.5%则性格暴躁。同时,如果父母双方均采用极端方式与孩子沟通,孩子身上的这三种特质则更严重。

曾经,一则“北大毕业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新闻刷屏网络。

34岁的王猛(化名)写下余字,指责父母“以自身意志肆意操控孩子”,字里行间满是日积月累的怨念。

文中的男生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北大毕业、出国留学,可谓是“天之骄子”。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男生,怀着满腹委屈写了一篇万字“声讨父母”的文章。

部分家长无法理解,为什么像他如此优秀的人会责怪自己的父母?难道他现在拥有的一切不是父母给予的吗?他应感恩而不是谴责,毕竟“父母养育之恩大如天”“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另一部分与北大男生经历相似的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在控制欲强的父母手下度过了压抑的童年,甚至造成童年阴影,而日后要修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也许家长应该思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用在自己身上,而不是硬生生强加给孩子的。

北大男生文章下面不乏有人控诉父母糟糕的行为:当着客人对孩子品头论足,丝毫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心,以“谦虚才能让人进步”为借口,不断地挫败孩子的积极性,仿佛夸奖自己的孩子是一件多么丢人的事。

这些行为可能在一些家长眼里不过都是些小事,但日积月累的“小事”足以成为压垮孩子的导火索。

当一个孩子遇到困难、欺凌,感到无助彷徨时,作为父母没有给予帮助反而谩骂,那他对父母是否还有信任?他的安全感是否荡然无存?

数千年的儒家教育让我们的文化偏向“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阴阳调和,也就是“和谐”。常言道:“知耻后勇”,羞耻心成为规范我们的道德标准之一。这就是“耻感文化”,它由西方学者提出,与西方的“罪感文化”相区别。

所谓耻感文化便是注重廉耻的一种文化心态。特征是这种文化中非常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怎么议论。故其行为将被以诸多的外在社会因素和标准规范所制约、支配,即具有“耻感文化”特征的人多由别人左右着自己的行动。从另一个层面讲,在耻感文化下培育出的像极了工业生产中从流线下来的人一件件大同小异的产品,缺乏自己的个主张,更多的心态是一种随大流、少数服从多数。

中国的道德观念中在关于耻辱方面有较强的社会倾向。如果大多数觉得这是对的,那么即使你自己坚信这是错的,为了自己的“廉耻”,也多半会随声附和:“这是对的。”即真正的耻感文化是靠外部的约束力来实现的,一旦失去了外部约束力,或外部约束力发生改变,那么便必然会导致众多的社会畸形。

虽说家长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想让孩子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但一些教育方法往往因家长使用不当,挫败了孩子的自尊心。某种程度上,他们错误地理解了“中庸”二字。

这个北大毕业生看似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别人家的孩子”,但长久以来的耻辱教育早已将他的自尊心打碎,他其实非常脆弱敏感,与父母关系差,也没有安全感。

在这个个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羞辱式教育”带给孩子的心理伤害是永久的。

经常被羞辱的孩子,会变得表面顺从,而内心愈发逆反,习惯于压抑自己去迎合家长和老师。

长期下去会让孩子的情绪表达走向两个极端——时而瞻前顾后,时而撕心裂肺,逐渐变得敏感多疑、暴躁易怒、行事过激。

壹健康基于大数据管理,致力通过技术和专业,提升中国人的全过程健康水平。壹健康以数据驱动为核心,为用户提供体重管理、美丽管理、慢病管理、远程医疗、医院、心理健康、技能培训等七大模块价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