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常生活中,我们都在追求进步,但古人却留下好多名句说“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这不是相矛盾吗?难道古人的意思是让我们甘于人后,不要追求上进吗?其实不然,中国自古以来就讲求“中庸”之道,古人这是教我们凡事要讲求中庸。孔子曾经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作为一种道德观念,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这也是儒家特别提倡的一种做人处事方式。《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是大众能接受的常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给《四书·中庸》加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就是既不要走极端、搞过头,也不要欠缺,不要不及。庸,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这个度就是“中”,就是贫穷也不要心浮气躁,富贵也不能为富不仁;就是做下属不要低三下四,为上级不要专横跋扈;就是成功时不要得意忘形,失败时不要心灰意冷。联系我们目前浮躁的社会,难道我们不需要这样的“中”吗?可见,中庸作为一种德性,它所表明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时的一种道德动机,一种道德情感,或者说一种行为取向。作为道德的中庸,其基本的意蕴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应该”。当代汉语言学家、注释家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根据朱熹的理解,用现代语言把孔子的这段话表述为:“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样干。“杨先生的这种表述,颇合孔子本意。“合理恰当”便宜干,当是自以为“应该”才干。可见孔子提倡中庸,表明他把中庸理解为一种生活行为中的“应该”。要做到允执其中,并非易事,需要做到五忌:一忌言行过头。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能太刚,也不能太柔,不能太缓,也不能太急。正如司马光在《答李大卿孝基书》中所云:“太刚则暴,太柔则儒,太缓则泥,太急则轻。”就是说,太刚则易暴躁,太柔则易怯儒,太缓则易拘泥,太急则易轻率。因而“要归诸中和而已矣”,才能更好地为人处世。二忌失度不足。待人处事既不能有过头言行,又不能言行不到位。我们反对过”,但不能与开拓进取精神相悖,而应该在不超速的前提下开足马力,朝着既定的目标稳步前进。三忌待人偏私。允执其中要求待人处事要公平、公正、公道,无所偏私。古人云:“公则百美基,私则百弊生。”就是说,公正是各种美德的根基,偏私是各种弊端的源头。在生活中之所以产生偏袒、偏护、偏差,是“偏在于多私”。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成功与失败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其得之《必)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吕氏春秋·贵公》)。在任何情况下,不以个人好恶和一己之私对待人和事。从政不奉奸,交往不媚俗,对远不加非,对近不偏袒。四忌折中调和。允执其中之德,并非是那种不分是非的好好先生的处世之方。不分是非,折中调和,不是儒家倡导的中庸之德的原意。孔子、孟子和宋明理学的代表朱熹都是高扬中庸之德的人,但他们又极力反对不分是非,折中调和,同流合污,主张把中庸之德与无原则的调和区别开来。我们今天在把握“中”时,切忌走向无原则的折中调和。五忌允执无权。《孟子·尽心上》云:“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允执无权,其意是说:固执着中庸之道而没有灵活性,不知道根据实际情况而把握“中”。在这里,孟子主张体察不同环境,根据具体情况把握“中”。权,即合理的变通。如果固执一点,那就陷入“贼道”,损害仁义之道。大学中庸(彩图注音版)课外阅读书籍必读名著,精选智慧故事精选¥13.4¥15.8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中庸之道是一种精深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境界。国学大师林语堂说:“我像所有中国人一样,相信中庸之道。”他在年出版的《生活的艺术》中,还把“中庸生活”作为一种“生活的最高典型”而大加称赞。他说:“这种学说,就是指一种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那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酌乎其中学说。这种中庸精神在动作和静止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换言之,中庸之道就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一种最佳方法,一条最佳途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