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过与不及都会无端生出许多烦恼,要知道无论何事,多说无益,说的多反而会祸从口出。所以,要想没有烦恼不妨坚持中庸之道,少说多做烦恼自消。
多说无益与人沟通最方便、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说话。如果在说话之前,未经考虑便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大则误国误民,小则误人误事。一旦事实既成,再欲图补救,只怕也是悔之晚矣!
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一个“穷”字道出了话多之人的窘迫。话越多,越窘迫,所以,大多数时候多言是不必要的。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生活中很多是非往往是我们多嘴多舌造成的。虽然人的嘴巴主要是用来说话的,但多说话往往给人以夸夸其谈的印象,而且不看场合,不讲究方式方法,不分责任,不考虑后果地乱说话,还会惹出是非和麻烦。
李志刚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知名外企做事。有一次,项目经理告诉他,要给单位做一个宣传案的策划。经过大家讨论后,李志刚完全按照项目经理的意思加班加点,以便能够顺利地完成策划。可是,当他们好不容易把策划方案做好,由李志刚代交到单位该项目主管领导那里时,他却被狠批了一通。
其实,李志刚之所以挨批,跟他的话多有关。他在领导面前说这方案是他们小组所有人共同讨论的结果。而且,他们的项目经理也非常赞同,这个策划案60%都是项目经理的想法。
可他没想到,领导听了之后直接就把项目经理叫来了,还当面对质。主管领导追问项目经理:“听说这都是你想的,就这种东西还能叫方案?还值得你们那么多人来集体策划?我看你这个项目经理还是不要当了。”
项目经理被主管领导这么劈头盖脸地批评了一顿之后,心里也特别生气。他从主管领导的办公室出来后,就把李志刚狠批了一顿,并告诫他,以后说话前动点脑子,别一五一十地把什么都说出去。
可见话多了并不是好事,正所谓“言多必失”,与人交往时,不假思索地乱说话,只会让人生厌,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老子向来主张少说话,话不在多而在精。他认为,多言不如多知,话能不说就不说,只要心里明白就可以了,不该说的话多说无益,不该问的多问也没有什么好处。正所谓:傻瓜的心在嘴里,聪明人的嘴在心里。
宋朝知益州的张咏,听说寇准当上了宰相,就对其部下说了这样一句话:“寇准奇才,惜学术不足尔。”
张咏的这句话对寇准的评价是特别正确的。因为他与寇准是相交很深的朋友,他知道寇准虽然有治国之才能,但很不爱学习。他一直想找个机会劝劝寇准多读些书。因为身为宰相,关系到天下的兴衰,理应学问更多些。
恰巧,没过多长时间,寇准因事来到陕西,刚刚卸任的张咏也从成都来到这里。老友相会,特别高兴。到了分手的时候,寇准问张咏:“何以教准?”张咏对此早有考虑,正想趁机劝寇准多读一些书。
可是,他又一琢磨,寇准现在已经是堂堂的宰相了,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怎么好直截了当地说他没学问呢?于是,张咏略微沉吟了一下,慢条斯理地说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
当时,寇准并不清楚张咏说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可是,张咏不愿就此多说一句,说完后就走了。
寇准回到相府之后,赶紧找出《汉书?霍光传》,开始从头仔细地阅读。当他读到“光不学无术,谋于大理”时,恍然大悟,自言自语道:“这大概就是张咏要对我说的话吧!”当年霍光任大司马、大将军要职,地位相当于宋朝的宰相,他辅佐汉朝立有大功,但是居功自傲,不好学习,不明事理。
寇准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为人刚毅正直,思维敏捷,张咏赞许他为当世“奇才”。所谓“学术不足”,是指寇准不大注重学习,知识面不宽,这样就会极大地限制寇准才能的发挥。因此,张咏劝寇准多读书加深学问。
可是,如果给他讲读书的好处,说得太多了,身为宰相的寇唯未必能听得进去,甚至还会不高兴。张咏知道寇准是个聪明人,便以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的赠言让其自悟,何等简练,委婉!
张咏仅用一句话就让不爱读书的寇准欣然接受了劝告,不愧是聪明人,这也充分验证了老子思想的正确性。
老子认为,一个真正的智者,是不会以夸夸其谈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饱学或睿智的,而是保持缄默,谦逊随和,不显山不露水,以仰视者的姿态看待他人。当然,老子并不是完全教人不可开口说话。只是说所当说的,说过便休,不立涯岸。不可多说,不可不说。
道学中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说。意思是,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再是“常道”;可以说出来的“名”,就不再是“常名”。可见语言的肤浅之能是不能诠释真正的“道”的。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思是知道而不言说,反之,本不知道的东西硬是说出来。聪明的人在生活中,总是知道什么该说,该怎么说,什么不该说。
老子还说过:“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意思是说,“道”如果从口中讲出来,就变得平淡无味了。其实想要说的还是“不可多言”的道理。
虽然说话不容易,但语言却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要想达到双方沟通的效果,说话就必须有要领。否则,即使你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你内心的想法是合理的,但你所讲出来的话也未必能实现你的目的。因此,在说话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言可承领
所有的言论,要让别人能接纳领受。这就要求我们对众生要慈悲,多说好话,不要吝于赞美。即使说好话也要适时适地,简洁明了,让人生起欢喜心,从而接受我们的美言。
(2)言必契理
说话要契合众生的根机,也就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契机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言论要合理,也就是契合道理。
()言无可讥
说话要圆融,面面俱到,令人无懈可击。要慎言,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而随意发言,让人有讥讽的口实。那些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的言论,是不会被人所讥讽的。
(4)言则信用
言而无信,如何立身?所以,说话要有信用。说话童叟无欺,不虚伪,能让人相信的人,其人格必为人所肯定。
老子认为,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如果话说多了,便会不打自招地露出自己的弱点,还会失去获得智慧和经验的机会。而少说话的人往往能静静地思索,使自己说出来的话更为精彩。因此,管住自己的嘴巴,适时保持沉默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话多令人困惑沉默不言者人避之,高谈论座者人厌之,唯有说话得人心者人喜之。也就是告诉我们说话要讲究技巧,既不能沉默寡言,也不能喋喋不休,只有点到为止,说到别人的心坎里,才能受到大家的欢迎。
老子说:“希言自然。”意思是,少言寡语合乎自然。意在告诉我们,话要少说为妙,还要因时而变、因事而变、因人而变。只有这样,才能把话说得恰到好处,把该办的事情都办好。如果说话口无遮拦,甚至不经过大脑思考脱口而出,到头来不仅自己吃亏,还会令人感到困惑。
早晨上班后,领导刚一进办公室,小陈就发现领导的头发又黑又亮。
他想拍拍领导的马屁,就提高嗓门说:“啊呀,主任今天用了什么好东西呀?头发那么亮,一下子精神了很多,好像换了一个人。”领导听了,尴尬地应付了两句就走了。过了一会儿,同事告诉小陈,领导今天戴的是假发套。
下午,小陈到外面办事回来,看到一个成熟稳重的男人来找办公室里最漂亮的玲玲。他想,这个人看起来年龄不小了,一定是玲玲的父亲,就帮着端茶倒水。
等那个男人走了之后,小陈就对玲玲说:“别看你爸年龄大了,还挺有风度的,难怪你这个女儿这么漂亮。”玲玲听了这话,顿时脸红了,说:“那是我男朋友。”
到了晚上,医院看望住院的丈母娘。刚开始,他对丈母娘嘘寒问暖的,使老人很高兴。待了一会儿,丈母娘便好心劝他们早点回家。
小陈本来想多陪会儿老人,便不假思索地说:“再待会吧,上周带儿子去动物园看猴子都比这时间长呢。”结果把老人气得血压上升,他还浑然不觉。
小陈就是由于话太多且不经过大脑思考,所以才令大家感到困惑。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如果你与对方交往不是很深,你就不能畅所欲言,海阔天空,要注意观察对方的反应。同样,我们在与熟人的交往中,也要注意这些。
有些时候,虽然你说的是事实,也是真心实意地去关心对方,但话多了总有不当的时候,别人就不乐意接受了。有不少人为了表现自己总喜欢夸夸其谈,结果说了一大堆别人也没听明白他的意思。
正如老子所说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一味多嘴多舌的人,往往是思路不清或是信心不足的人,这样的人说得越多越令人困惑。因此,老子主张“寡言”、“希言”、“不语”、“慎言”。
20世纪70年代,美国报纸上刊登了一篇名叫《基辛格和芬克斯》的新闻,当时,这条新闻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兴趣。
芬克斯是一家酒吧的名字,开设在宗教圣地耶路撒冷地区。这家酒吧原本是英国人开的,后来一个叫罗斯恰尔斯的德国犹太人,买下了这家酒吧,开始经营。有趣的是,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里面的陈设却依然保持着原貌。
这家酒吧面积很小,大约0平方米,室内的陈设仅有一个柜台,五张桌子。可是,这家酒吧却是耶路撒冷的记者们最喜欢去的地方。
当年基辛格为了促进中东和平来到了耶路撒冷,他也想去这个久负盛名的酒吧感受一番。于是,他亲自打电话到芬克斯预约第二天的座位,接电话的人正是酒吧老板罗斯恰尔斯。罗斯恰尔斯欣然答应了基辛格的预约,但是接下来,基辛格又加了一个条件—自己贴身的10个随从,也将和他一同前往酒吧,并希望老板能在当天谢绝其他顾客。
早已习惯享受特殊待遇的基辛格万万没有想到,酒吧老板竟然对他说出了“No”。罗斯恰尔斯说:“您能光顾我的酒吧,我感到莫大的欢喜和荣幸。但是,要我因为您的到来而谢绝其他客人的光顾,我实在难以满足您。因为很多顾客都是这里的熟客,他们大多是支撑这个店的主力,我不可能因为您,而把我的老顾客拒之门外。”
基辛格听后,恼羞成怒,挂断了电话。
但是,经过一晚上的冷静思考,第二天,基辛格主动打电话到芬克斯酒吧。他首先对自己之前的失礼表示歉意,并重新预定下一天的位置,然后降低要求说,只带个随从,总共订下1桌就足够,这样就不必影响其他客人的消费了。这对基辛格来说,已经算是极大的让步了。
但是,酒吧老板又泼了基辛格一盆冷水。老板说:“非常感谢您的诚意,但是我不能接受您明天的预约。”
基辛格大惑不解:“为什么?”
“明天是星期六,是本店的例休日。”
“但是,我后天就要离开这里了,就不能为我破一次例吗?”
“抱歉,不可以的。作为犹太人后裔的您,应该都知道,对我们犹太人来说,星期六是一个神圣的日子,在星期六继续做经营工作,是对神的亵渎。”
基辛格听完以后,沉默了几秒后,默默地挂断了电话。
这条新闻被美国记者知道后,写成文章,大肆宣传。芬克斯的知名度瞬间提高,并连续年被美国《新闻周刊》选为世界最佳酒吧之一。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酒吧老板的经商处事之道,这家酒吧老板仅用只言片语就清晰、准确地表达出四个方面的“道”。
第一,老板遵循商业之道,做到了平等地对待每一位顾客。
第二,老板遵循交友之道,不为利益或招揽新客人,而伤害老顾客和老友。
第三,老板遵循人格之道,即使是在面对基辛格这样的大人物时,依然能坚守自我,把握原则,不卑躬屈膝,谄媚阿谀。
第四,老板遵循自己的宗教之道,不因为任何人打破信仰的规矩。
可见,话不在多,贵在精,贵在说到点子上。说话是人们交际的主要工具,但在某些时候也可以体现我们的内在修养,话应不应该说,应该什么时候说,应该怎样说,都是需要仔细琢磨的。
在与人交往中,要想把你懂得的道理或者想阐明的观点清晰地讲给别人听,就一定要克服夸夸其谈的毛病,思路清晰,慎言,希言,点到为止即可。
在各种场合,能言善道的人,似乎拥有一件强有力的武器,占尽一切便宜。但是,成功的人,并非靠那一张嘴巴来取得成功。老子说:“大音希声。”真正有本事的人反而很少说话。很多人的失败,往往是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巴,总是喜欢夸夸其谈,让人越听越感到困惑,结果不仅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反而让别人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所以说,人不可无缄口之铭!说话应谨慎,舍弃那些不可说的话,而只说应说的话。
行不言之教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无论做什么,都喜欢夸夸其谈,想以此来表现自己,证明自己,得到他人的认可或企图为别人树立榜样。其实,他们这样做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说不定还会适得其反。
真正有智慧的人绝不会因为自己做了一点成绩就到处炫耀,标榜自己。他们往往表现得很低调,很宽容,不喜欢通过说教的方式去教育别人,赢得别人的好感,而是习惯默默地做事,以身教来感染别人,征服别人。
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圣人按无为的方式做事,不勉强推行自己的事业,按无言的方式教人,从不勉强推行自己的观点。
另外,“行不言之教”,也可以理解为人们要以身作则,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为典范,通过身教来体现教育目的,在潜移默化中将教育内容传输给受教育者。
一天,7岁的小男孩吉姆自作聪明地给妈妈写了一张账单:吉姆帮妈妈到超市买食品,妈妈应付5美元;吉姆自己起床叠被子,妈妈应付2美元;吉姆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妈妈应付10美元。合计:17美元。当吉姆把这张账单写完后,压在餐桌上,就上床睡觉去了。
妈妈忙完后,突然看到了餐桌上的这张纸条,微微笑了笑,便在上面添了几行字,放到了吉姆的枕头边。
当吉姆醒来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张账单:妈妈含辛茹苦地抚养吉姆7年,吉姆应付零美元;妈妈教吉姆走路、说话,吉姆应付零美元;妈妈以后还将继续为吉姆奉献,吉姆应付零美元;妈妈拥有一个像天使一样可爱的小男孩,吉姆应付零美元。合计:零美元。这时,吉姆才知道自己错了,原来那些事情都是自己应该做的。
从此以后,他再也不向妈妈提条件了。而那张纸条也一直被吉姆珍藏着,影响了他一生。
这位母亲“无言”的教育方式,不正体现了“无为”而教的教育境界吗?它远比大声呵斥、当面指责、讽刺甚至挖苦高明得多,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生活中,一个爱抚、一句鼓励、一个眼神、一声问候,都可以给别人春天般的温暖,润物无声的教育。
老子认为,正是由于圣人能够顺应自然规律行事,所以,才会无所不为,而且他们的行为还会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帮教周围其他的人。
李世民当了皇帝后,长孙氏被册封为皇后。当了皇后,地位变了,她的考虑更多了。她深知作为“国母”,自己的行为举止对皇上以及后宫的嫔妃们的影响很大。
因此,她处处注意约束自己,处处做嫔妃们的典范,从不把事情做过头。她不崇尚奢侈,吃穿用度,除了宫中按例发放的,不再有任何要求。
后来,她的儿子承乾被立为太子,有好几次,太子的乳母向她反映,东宫供应的东西太少,不够用,希望能增加一些。
从不把资财任意挥霍,从不搞特殊化的长孙皇后,对东宫的要求并没有答应。她说:“做太子最发愁的是德不立,名不扬,哪能光想着宫中缺什么东西呢?”
长孙皇后从不干预朝中政事,尤其害怕她的亲戚以她的名义结成团伙,威胁李唐王朝的安全。因此,李世民特别敬重她,朝中赏罚大臣的事经常跟她商量,但她从不表态,从不把自己看得非常重要。
之后,李世民要对长孙皇后的哥哥委以重任,但她坚决不同意。然而,李世民没有听从她的意见,让她的哥哥长孙无忌做了吏部尚书。长孙皇后知道后,立即派人做哥哥的思想工作,让他上书辞职。
李世民不得已,便答应授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皇后这才放了心。此后的朝政官任中,长孙无忌也经常受到皇上的器重,成为一代忠良。
长孙皇后处处以身作则,用不言的教诲去感染别人,不但使自己得到了众人的尊重,还使朝廷上下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很值得现代人借鉴和学习。
可见,圣人总是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是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为什么要“行不言之教”呢?老子认为:
(1)“道可道,非常道”
道理是可以言说的,然而讲出来的道理并不是绝对真理。绝对真理—“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人们日常的言语多数言不尽意。你说得越多,就离真理越远,而谬论错话就越多。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