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二十三章
原文: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注释:
其次:次一等的人,即次于“自诚明”圣人一等的人,亦即贤人。致曲:致力于很小的善事。致,致力,在某一方面努力,以达成目标。曲,偏,此处指很小的善事。形:显露、表现。著:显著、昭著。明:彰明、显明。动:感动。变:变革,革除人心之弊。化:化育、感化。
译文:
那些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他们致力于某一件事情时,能够从很小的善事做起,以真诚之心去做每一件小事,那么真诚就会从他的言行举止里表现出来,从言行举止里表现出来就会为众人看见。众人看见,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之心,感动了他人之心就会引起人心的改变,人心有了改变就能够化育万物。只有天底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够化育万物。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赞天地之化育”之功,“可与天地参”的地位,都是那些“唯天下至诚”的圣人所能达到的。而对于我们平常人,是不可能一下子达到这种境界的。那么我们能达到哪种境界呢?在这里,《中庸》提出了一个“致曲”的概念。我们普通人可以通过“致曲”达到一定程度的“诚”。这就是所说的:“其次致曲,曲能有诚。”
所谓“致曲”,字面上来解释,“致”就是达到、形成的意思,“曲”就是细小、迂回曲折的意思。虽然我们普通人很难直接做到“至诚至性,从容中道”,但是我们可以迂回前进,退后一步,走一条“曲线”,以此来获得至诚之心、至诚之道。也就是说,对于那些还没有达到天下之至诚的人,由于他们的天性还不能够自然地发挥出来,所以他们只有采取“致曲”的手段来获得“诚”,通过后天的努力来达到“至诚”的最终目的。
“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他是一张干净的白纸,内心是纯洁无瑕的。人天生就有一种善根存在,有一种对人生和世界无限的爱意,他的内心如同圣人一样至诚。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外界事物逐渐有了一种畏惧之感,内心的至诚慢慢地淡化了,人越来越孤立自己,对于外人有了越来越重的防备心理,这样也就离圣人至诚的境界越来越远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交到一个真诚的朋友,然而我们在与别人交往时,却总是不肯先付出自己的一片诚心。相反,我们总是怀着提防的心理,根本就没有向朋友们敞开心扉,这样就会使我们自己陷入孤独之中。然而,我们在这种时候却多在感慨人心不古,世态炎凉,孰不知,是我们自己内心的那份至诚首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其实,内心真诚的人是很容易被人识别的。即使一个人的言语可以欺骗别人,但是他的行为却昭示着他的真实想法。一个人可以骗人一时,不可能骗人一世,他的本性迟早会显露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想做一个得到别人认可的人,要想做一个有所成就的人,就必须是一个内心至诚的人。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多数人都是平凡人,都没有圣人那种思想境界,然而,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努力来改造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的内心重新回到至诚的状态,就如同刚刚出生时那样纯洁。
如果你以诚心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诚心对待你。如果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能够以诚待人,那么就会形成一种无比良好的风气,在这样的国度中生活,相信每个人都会省去无数的烦恼,省去对外界的防备心理,那必将会是一个真正无比和谐的世界。为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通过“致曲”而达到“有诚”。
(1)香港大学的荣誉院士——中庸做人
年9月22日,香港大学将“荣誉院士”的称号授予了一位外号叫“三嫂”的82岁扫地老太太袁芳妹。“三嫂”并未受过学校的教育,她一生只会写5个字,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它有什么含义。她在自己的一生中也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44年如一日地为香港大学的学生们做饭、扫地。但是,正是这样一位平凡的老太太,当其站在颁奖台上时,被当众表彰为“对高等教育界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她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生的生命”,是“香港大学之宝”。
与她同台领奖的,还有汇丰银行的前任行政总裁柯清辉、曾获铜紫荆星章的资深大律师郭庆伟以及香港富豪李兆基的长子李家杰。与这些政商名流相比,三嫂的履历就显得过于单薄了,因为她连小学都没有读过,除了自己的姓名以外,她几乎不会写任何字。而且,她在29岁到7岁这44年间,一直都在香港大学的大学宿舍和食堂做着普通的后勤工作。
但是,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老人,却能44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学校后勤工作的第一线。她不仅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还经常“加班”为考前“半夜刨书”的学生熬汤补脑,为生病的学生花几个小时煎凉茶祛病,为有困难的学生排忧解难。不过,自从三嫂安装了心脏起搏器之后,因无法承受高强度的工作而离开了厨房,转而在食堂做起了清洁工。当时经常有男生在饭堂开派对,而且大多要狂欢到凌晨两三点钟才散去。对此,三嫂总是等到他们的派对结束之后,才去清理。现在,有许多毕业的学生,每当想起那个在凌晨的饭堂里独自拖着地的驼背老人时,无一不感慨良深。
后来,由于年纪大了,她被安排在宿舍做管理员,即便这样也经常有学生找她聊天。男孩子多会向她倾诉自己的苦闷,如不知如何讨女友的欢心之类,女孩子则经常向她抱怨自己的男友对自己不够好。很多时候,三嫂就像是他们的妈妈一样,只是耐心地听他们讲完,然后再告诉他们一些朴素的道理。虽然只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却让她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尤其是每年到了毕业的时候,都有很多毕业生特意跑来与她合影留念。而每当有人说她“好”的时候,她只是淡淡回应道“我只是拎出个心来对人而已”,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实则体现了其思想的纯粹和待人以诚的情操。
如今的三嫂早已退休,但她却从未真正离开过大学堂。每年她都会回来制作一些美食给同学们享用,为大学堂的传统节目“拜齐天大圣”准备香火,甚至还在迎新会或开放日,为学生们制作一些他们最爱吃的马豆糕和大西米红豆沙。
而这位从没摸过教材的老人,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成为大学堂里“迎新教材”的一部分,也不知道自己会成为大学堂的“三宝”之一,更没有料到自己会获得如此殊誉。当由三百多个历届毕业生联合起来,在大学堂为其庆祝荣获“荣誉院士”时,她所回赠给大家的只是一张张自制的小卡片,上面则是由她口述、女儿执笔的字字真诚、句句发自肺腑的祝福文字。
不过,在大多数人为这位老人胸怀大爱而感动的同时,还有一部分人对香港大学为其颁发此称号是否匹配而存在质疑,并认为港大有作秀之嫌。其实,名誉对于这位82岁的老人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可期待和收获的实用价值。而这些人也没有看到事情的重点并不在于港大授予三嫂什么荣誉称号,而在于荣誉的评价标准,旨在强调她如何身体力行地将平凡的工作作出成就。更何况三嫂为人性格淡泊、清心寡欲,即便是被授予了荣誉,她也只是淡淡说道:“我的生活没有什么变化。”
如果说一个人做好分内的事情,叫做尽职尽责的话,那么一个可以竭尽自身之力而帮助他人的人,就应算得上是积德行善了。至于香港大学对“三嫂”作出的“对高等教育界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她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生的生命”的评语并不为过,因为这项殊誉包含着人性的良知,既是对人们追求美好德行的一种提醒,也是对其思想境界趋于至诚的褒扬。
(2)至诚君子司马光——中庸政道
宋朝虽然是个重文抑武的朝代,但也是个人才辈出的朝代,如司马光就是一个文采出众、德行高洁的至诚君子。
宋真宗天禧三年(年),司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县。他自幼聪颖异常,再加上深受其父的影响,年仅20岁的司马光便考中进士甲科。然而,他却未因此而自满,反而更加谦虚,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并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
宋仁宗嘉祐二年(年),司马光担任并州通判时,因西夏人经常派兵前来骚扰,给当地的百姓造成了极大的恐慌。于是,司马光便向上司庞籍进言道:“我们可以修筑两座城堡以防西夏人的骚扰,然后再招募一些百姓来此地耕种。”庞籍听后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建议,然后派郭恩办理此事。但是,郭恩在带着部队连夜过了河之后,因为不注意设防而被敌人全歼了。当庞籍因此事而被罢免了官职之后,司马光很过意不去,曾三次上书朝廷自责,并一再要求辞职,但都没能得到准许。后来,庞籍死后,司马光便将庞籍的妻子视为自己的母亲一般奉养,对待庞籍的儿子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兄弟一样。为此,很多人都觉得司马光是个贤德之人。
宋神宗即位之后,他重用王安石,并实行了一系列的新政。司马光与王安石二人竭诚为朝廷之心虽然是一致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上二人却不同,并多次上书反对新法。
其实,司马光反对的并不是王安石的新法,而是反对王安石急功近利的改革方式。在他看来,新法的推行应当循序渐进,不要过于追求立杆见影的效果,否则将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之事。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司马光当初预见的正确性。如青苗法的政策虽然不错,但却给地方官吏带来更大的腐败空间,贪官污吏们借机提高贷款利息,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又如,为了推行新法,在王安石的建议下,宋神宗启用了一批新人,结果由于用人不当,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当然,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不和仅仅体现在政治观点上的分歧。他们之间的争斗都是为了朝廷和民众着想,是一场纯粹的君子之争,而绝不是为了一己私利。否则的话,王安石也不会说出“司马君实,君子人也”之类的话了。还有就是一向锋芒毕露的苏轼之所以独对司马光尊敬有加,除了他是其长辈及二人的政见相近之外,更重要的则是司马光的人品道德。大家试想一下,一个令政敌都不得不感叹其为君子的人,其他人又怎会不钦佩呢?
另外,司马光在政治上的理解也要比王安石深刻得多。在王安石刚刚推出新政的时候,他就已经感觉到了新法的不妥,但是问题具体出现在哪里,他也无法准确地指出来,只能根据变法造成的一些恶果进行推理。随后,他便与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展开了一系列的争辩,但由于缺乏现代经济理论,对新法中的一些错漏之处无法作出有力辩驳。结果,宋神宗则误会他是在无理取闹。无奈之下,司马光不得不远离政治中心,出走洛阳,潜心编纂《资治通鉴》。
司马光在与王安石的争斗中,在未能得胜时,选择了回避和退让,而不是伺机报复和恶意中伤。虽然也曾有人劝司马光弹劾王安石,却被司马光一口回绝了,并对那人呵斥道:“王安石他也是一心为国,并不是为了一己私利,我为什么要弹劾他呢?”由此也可看出其耿直、忠诚的一面。
像司马光这样的人为官,除了仇敌和别有用心的小人,他都会对其敬之爱之,而这也是他受万民敬仰的原因之一。如在宋神宗元丰八年(年),他在《资治通鉴》成书之后,被召回京城任职。当他来到京城之后,百姓夹道欢迎,都将他视为宰相的最佳人选。而在司马光死时,京城中的百姓仿若自家的亲人去世了一般,纷纷前去吊唁,哭着送丧的百姓更是成千上万,由此亦可见其在民众心中的地位。
正如朱熹所言,司马光为人忠信、孝顺、谦恭、俭朴,本性正直纯良,更因其诚心于自然,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所以才会受天下人的爱戴,无愧于至诚君子之称。
()诚信为本的胡雪岩——中庸商道
讲诚信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美德,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诚信都是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因此,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讲诚信。尤其是在经商之时,若是想让自己的企业长久发展下去,首先得有信用,这也是那些成功的大企业屹立百年甚至更久的主要原因。为此,在商人之间还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即“宁要二分誉,不要八分利”,由此也可见信用对于经商者的重要性。
虽然有很多人都将诚信视为经商之本,但是,真正能够参透其中奥妙的人却少之又少。晚清时期,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他都会信守自己当初许下的承诺,并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向世人很好地诠释了诚信之于经商的重要性。
胡雪岩因家道衰落和父亲早逝,很早便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却让他走出家门,步入了生意场。
后来,他成为富可敌国的巨商富贾,成为大清王朝唯一一个有着一品官爵的“红顶商人”,而这一切都与其诚信和努力有关。
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当时,皇帝及贵族大臣们为了逃难方便,纷纷收拾细软,拿出银票到票号兑换现银。由于局势混乱,很多票号都不愿意为这些人兑换银子。但是,胡雪岩开的票号却不曾这样。即便当地的票号没有存根,只要对方拿出自己票号的银票,无论多少,都会兑给对方。
胡雪岩不仅在经营钱庄时讲信用,做其他生意时,也很注重自己店面的信誉。如他在开药店时,更讲究货真价实。在他看来,人命关天,药品这种事情马虎不得,必须将质量放在第一位。为此,他还将自己所写的“戒欺”二字裱了起来挂在店铺之中,并一再告诫店中的伙计,在开药方时一定要谨慎,选药得实在,制药得精细,也只有这样的药才会有效。
此外,他在为自己的药店聘请员工时,上到药店掌柜,下到打杂的伙计,除了看对方是否勤谨能干之外,还会看其是否诚实、心善。因为在胡雪岩看来,只有诚实、心善之人,才能够做到时刻为病人着想,才会追求药物的品质。
也正因此,不仅胡雪岩本人讲诚信,他手下的伙计也都讲诚信。所以,他药店的名声才会越来越响,生意也越做越大。
在经商的过程中,胡雪岩一直将“诚信”放在第一位,把“赢利”放在第二位,始终坚持以“诚信”的理念来维护自己的商业信誉。在他看来,自己宁可失去银子,也绝不能失信于人。正因为此,他才成为了清末商界的一个传奇。
一般来说,很多商人都比较愿意与陌生人做生意,因为那样更便于他们抬价、杀价,根本就不用考虑面子或其他问题。但胡雪岩却不同,无论是陌生人还是亲朋好友都一视同仁。在他看来,亲友之间的感情是一回事,生意场上则是另一回事,即便是亲兄弟,也要明算账。如此一来,才不会因违背信用而欠下人情。
胡雪岩所做的第一笔蚕丝生意,是与尤五、古应春、郁四、庞二等人合作的。不过,这次生意并非一番风顺。其中,庞二请来的档手朱福年为了眼前利益竟从中作梗,意图搞垮胡雪岩,私下里与胡雪岩抢生意。胡雪岩虽然知道是谁在暗中与自己作对,但是为了照顾朋友的情面,他只得暗中用计拔掉这颗眼中钉。
当然,若想拔得漂亮,就得先疏通各个关节,花费自然不少。当这一笔生意做成时,胡雪岩结算了一下账目,一共赚了18万两银子。但合伙人较多,再加上他们打点送礼等方面的开销巨大,仔细盘算下来,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还赔了不少。不过,胡雪岩还是按照最初的协议约定,将一笔笔红利分给了众人。他的朋友古应春虽然表示不要这份红利,但胡雪岩还是将他应得的划到了他的名下。众人在得知胡雪岩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朋友赔钱的事情时,都对胡雪岩敬佩不已,有的还与他成了生死之交。后来,胡雪岩在蚕丝生意上越做越大。
胡雪岩对世事的观察可谓是入木三分,将人情世故分析得淋漓尽致。即便是与亲朋之间做生意,他也能做到泾渭分明,时刻遵守信用,绝不做那违背信义的事情。因为他明白,一旦违反了信义,贪图一时之利,那样就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于今后的生意不利。
胡雪岩叱咤商场多年,他诚信经商,乐善好施,在为自己赢得胡大善人的美名以及黄马褂加身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财富。
诚形著明而有动变《中庸》中说:“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内心有了一颗至诚之心,那么就会在他的言语行动中体现出来,然后会越来越显著,越来越为人所知。而显著之后就会近一步地将“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之后便可以让其他人感受他至诚的光芒,从而能够化育天地万物。
“诚则形,形则著”,就是说随着一个人诚意的发动、诚心的累积,他的外在表现就会越来越明显,就会由内到外散发出一种真诚。最初只有一点真诚的蛛丝马迹,而后就会生长起来,变得显而易见。一个人的诚意显著起来了,就会有更多的人看到你的这种可贵品质,就会有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可你。这就到了“著则明”的阶段了。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