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末是什么意思孔子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又

“本”、“末”是两个独体字,它们都与树木有关,一个指树根,代表事物的根本;一个指树梢,代表事物的细枝末节。

物有本末

古人讲究“知本末”,其中“知末”很容易,因为树梢是显露在外的,一眼就能看到。而知本就很难,因为“本”隐藏于地下。

“本”不但隐藏于地下,还根系发达、繁茂、错综复杂。干过农活的朋友,可能都知道,秧苗一旦长出地面,我们就很少挪动它,因为一挪动,就会伤根。

庄稼伤根,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而对于长势茂盛的侧枝末梢,我们则需要不断的清理,掐尖,剪枝,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营养不散失,主干更强壮。

“末梢可以坎,主根不能伤!”

其实我们能看到的植物,都不是植物的主体部分,植物的主体部分在地下,也就是植物的根本,植物的根系。

苹果树

植物的根系很发达,有很多侧根和须根,比如一棵一年生的苹果树,它的侧根多达4万条;而一棵冬小麦的须根可达万条,可深入地下近2米;沙漠中的骆驼刺,为了吸到地下水分,它的根可以深入地下20米;向日葵的根系向四周扩展,直径可达五米以上。

冰山

所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很重要,因为事物的细枝末节往往会影响我们的判断,有个成语叫作“冰山一角”。冰山由于比重原因,它的大部分会隐藏在海面以下。漂浮在海上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约占总体积的十分之一,另有十分之九在海面以下。冰山对于远洋的航船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铁达尼克号上有专门负责观察冰山的船员。

铁达尼号

“知本末”属于哲学范畴,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易经》中说“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这里的“其初”和“其上”就是本末,其初是根本,其上是末枝。

在《大学》中,孔子对本末进行了专门的阐述。《大学》是《四书》之一,分为经、传两部分。其中的经,为孔子的原文。传则是儒家学者,对经文的阐释。

孔子对本末的阐述,非常简略,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十六个字,叫做“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孔子是讲道的,他认为道就是事物的“由本达末,由始达终”,道是一个展开发展的过程,要想达到你的目标,就要知道你的根本。

孔子的目标是平天下,而平天下的基础是治国,治国的基础是齐家,齐家的基础是修身,所以修身是根,齐家是干,治国是枝,平天下是果,要想得到平天下这个果,重要的是修身这个根,而整个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就是道。

治国齐家

孔子非常注重修身和根本,在《论语》开篇的第二段,有子就讲到了“本”。叫作“君子务本,本立道生”。

《论语》的开篇,我们都比较熟悉,叫作:学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君子应该相时而动,机会来了就要一飞冲天。君子播撒的是仁政,而仁爱的根本是孝弟。

孔子在《大学》中对“本末”的阐述是两句话,十六个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后面儒家的学者,又对这十六个字进行了解读,用的也是孔子的话。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在这里孔子讲了听讼,常规的理解就是诉讼审理。孔子说,听到审理诉讼,我和诉讼者的心情是一样的,一定不要让诉讼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了。

如果我们要这样去理解孔子,那就太没文化了,孔子是《易》学大师,这里的讼,指的是《周易》当中的一个卦象,叫作“讼”卦。

讼卦是上面一个乾,下面一个坎,乾是至阳,代表天,坎是水,水是至柔,但柔中带刚。

老子说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而水却可以攻击天下最刚强的东西,水可以胜刚,弱可以胜强。这个道理,天下人都知道,但却没有几个人愿意去遵照执行。

水是生命之源,是万物之本,本在下,古人幻想在大地之下,有元气之海,海水上涌,称为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天与玄相对,地与黄相对,所以地下之泉也称黄泉。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讼卦展现出来的是上方是一个乾刚独断的帝王,下面是外柔内刚的百姓。

一个过于刚强,一个则以柔克刚,所以两者之间会产生矛盾,古人称为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孔子在讼之前,加了一个听字,就变成了听讼,听讼就是要听取百姓的心声,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要敬畏民心民意,要知道百姓才是天下的根本,不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藏甲

大学中庸译注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14.5购买由“本末倒置”,看被我们误读的孔子!舍本逐末并非贬义!《论语·学而》讲的并不是“学习”,孔子真实思想颠覆你的认知?《说文解字》社稷。“社神”是谁?“稷神”是谁?何为“社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5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