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主要是方法论的范畴,精髓是“允执其中”,是对待客观事物要掌握恰到好处的度。孔子曾经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看来,中庸是一种美好的德性。孔子认为,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人际关系和社会矛盾的协调与和谐,在为人处事上能做到中庸,就得具有极高的品德。但是,中庸主要的还是方法论的范畴,“允执其中”,本质上还是对待客观事物要掌握恰到好处的度。《论语先进》记载,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谁更贤明?孔子回答说:“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又问到底谁更强些?孔子回答说:“过犹不及。”很显然,孔子看来,“过”与“不及”都偏离了与客观事物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原则。所以,中庸并不是庸俗的折衷主义和无原则的调和主义,而是符合辩证观点的把握好度的正确态度。由此可见,中庸思想的“允执其中”,是对客观对象的基本原则态度。与中庸相联系,也是辨证法的另一个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具体分析。《论语》中,很多方面体现了孔子在教育学生的实践中对中庸思想的具体运用。后来,孔子的孙子子思著成《中庸》,对中庸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与《论语》《孟子》《大学》一起,列为“四五”,成为儒家经典,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代管理理念来讲,中庸思想与灰度思维有相通之处,但是又有很大不同。分析两者的相同与不同,对于更好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更好地服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灰度思维是反映客观世界和现实情况的思维模式。从字面意义上,灰度既不是黑,也不是白;既不是对,也不是;;既不是好,也不是坏,是一种融合体,不走极端。灰度思维既不是“非白即黑”的反向思维,也不是“白加黑”的并存思维,而是“白黑融合”的和合思维。中庸思想是把握与客观事物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原则。中庸并不是庸俗的折衷主义和无原则的调和主义,而是要符合辩证观点的把握好度。中庸思想的“允执其中”,是对客观对象的基本原则态度。与中庸相联系,也是辨证法的另一个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具体分析。灰度思维要求的“白黑融合”的和合思维,与中庸思想注重的“允执其中”的原则态度,都强调处理具体问题时要讲究和合,把握好度,表面上看有模糊调和的意味,但也是为人处事的方法艺术。正如任正非曾经说过:“在变革中,任何黑的、白的观点都是容易鼓动人心的,而我们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们需要的是灰色的观点,在黑白之间寻求平衡。”事物是由量变发展到质变的,量变是缓慢渐进的过程,质变是剧烈的性质的变化。事物从一种性质发展到另一种性质,更多的大量的是中间地带,运用灰度思维,掌握中庸思想,可以融合共济,游刃有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