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中庸 >> 中庸简介 >> 杂论无处不在的道

杂论无处不在的道

这几天出行穿梭在美国西部城市,驱车行进听广播仍然是“俄乌之战”老段子,车上同行友人谈起“正义非正义、有道与无道”问题。笔者对这个话题也思忖过好一阵子,写几句吧!古来有道无道众说纷纭,老子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争于郊。老子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庄子说,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礼记·中庸》说,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古之士者,国有道则尽忠以辅之,国无道则退身以避之。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有道无德道中之魔,有德无道一座空庙。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法就闲。天下有道,民不罹辜;天下无道,罪及善人。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有道之君,以逸逸人;无道之君,以乐乐身。李世民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资治通鉴》说,天下有道,君子扬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无道,君子襄包不言以避小人之祸,而犹或不免。无道之君以刃残人,有道之君以义行诛。天下有道是人民的天堂,天下无道是人民的地狱。有道者胜,无道者亡。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成于有道,败于无道。道即我,我即道,心中有道,不学也有道,心中无道,学也无道。有道才有德,无道便无德。有德才有福,无德便无福。有道无德道难成,有德无道必遭魔。兴衰存亡之本质,在于有道无道也。大道失兮一切失,人算不如天算也。有道者万岁!无道不足以为人,无道不足以为师,无道不足以为官,无道不足以为君,无道不足以立世,无道者,天地不容!有道者万岁!无道者天地不容!道路:无道则无路,有道方可行,有路方可走,所为道路。道:人道为品德而行,有道者为之有理,理在当前可行天下。无道之人必断后路,无为人之,人人恨之,无道者则无路可行。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道遍万物,有道才有德,无道则缺德。上文是关于有道无道各家纷说。咱们转个话题,道存在于哪里?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笔者用现在的语言简单翻译一下,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显著,真实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可掩盖!”这一段话借孔子对鬼神的论述说明道无所不在,道“不可须臾离。”另一方面,也是阐明孔子“君子之道费而隐”,广大而又精微。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是“隐”,是精微;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是“费”,是广大。笔者作一个形象的比喻,道也好,鬼神也好,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听不到,但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人也离不开它。既然如此,当然应该是人人皈依,就像对鬼神一样的虔诚礼拜了。笔者借用其他观点的论述有位东郭先生问庄子,所谓道,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说,那你指出一个地方吧。庄子说,在蝼蚁里面。问,怎么这样卑下呢?庄子说,稊稗(音bài,稻田杂草)中也有啊。再问,结果是瓦砖中,甚至屎尿中,都有道。东郭子更加不满了:为什么道就更加卑下了呢?庄子就更没好气了,说:“在瓦甓。”道在砖瓦上。东郭子更加痛苦了:怎么越说越卑下啊?庄子实在烦了,就说:“在屎溺。”道就在粪便中。这下东郭子终于不说话了。其实,如果我们真正看懂这段对话,我们会明白,所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自然之中皆是道理。天地无处不在,所以道无所不在。东郭子问庄子关于道一段,庄子说“无所不在”,这个概念已经被电影《超体》套用。在华夏,这个观点的表达是:“道在瓦甓”,“道在屎溺”。为何?庄子说“每下愈况”,何谓?观察猪肉的肥瘦,越往下腿踩越明白,所谓“履狶”是也,道理说得越低,你越能明白它的道理。除了道无所不在,庄子还认为道“无乎逃物”,即道不离物。“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天地万物都不离道,道也不离物,异名同实,万物本来一体,都是道的存在形式。庄子讲道无所不在,并非空谈。他说:“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物物者道也,道成万物,则万物本没有界限,界限这都是“物际者”造成的,他们用言论区分或划定了从无际之道到有际之物的界限,划定了从没有仁义道德无何有之宫到宣扬仁义礼智信国家的界限。“道”存乎于我们身边友人曾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谓之“道”,饥即食渴即饮谓之“道”等等,适顺于大自然规律的称为“道”。曰:天道地道人道,有道即立,无道即废~道可道,非恒道也。可纪可载为名,失依失据即删减名除~名可名,非恒名也。”笔者阐述一下自己的拙见,对与不对,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日出而归,日落而作,这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定律。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天道主“变”。在上古时候,伏羲氏一划开天地,这也就是道德经中多次提到的“无”,从此后,清而轻为天,重而浊为地,最终诞生了万物,各行其道,各司其责,这就是所谓的“有”。天道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又有一定的规律和准则,天无边无际,宽广的很,“它”包罗万象。但,又有运行的轨道,风、雨、雷、电等等都是在最适宜的时候显现。他不能反过来运行,冬天下雨,夏天下雪,这样就违背了“道”。地道主“静”。为什么这么说,相对于天来说,地是厚重且包容的,它容纳了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它是不可以随便乱动的,因为他承载了很多生命。是不可以有规律或者无规律的经常性发生“地动”,这体现了大地的“仁德”。人道是“和”!我们是这个星球的实际统治者,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不能违背“道”的规则。“道”是可以杀人的,但是“它”不会告诉你,甚至于你都感受不到他的存在。我们只不过是附着在“道”中的产物,我们不能滥采滥伐,无节制的占有地球上的一切物资。一旦超过这个界限,我们将面临的是物种灭绝、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和”,是要我们“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这在《黄帝内经》中上古天真论中详细的阐述了人与“道”的关系。这不单单是调理身体的一门学问,更告诉人们,想要“年过半百而不衰”,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就要遵循一切事物的客观原则,我们必须“和”上下功夫。有道即立,无道即废的观点,小可以齐家,大可以治国往小的方面来说,天就是我们的父亲、地就是我们的母亲,这与天地之道和多么的契合。在家里,总有一个唱“红脸”,另外一个唱“白脸”,一个家庭分工明确,自己行使自的“道”,这个家庭才能“和”。一个国家,怎么才能长盛不衰。《韩非子》中有一句: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统治者常施行“仁德”布于四海;老百姓各司其职,天下则安定,国家则富强,反着来就会出大问题。人是一种形而上的,唐朝以胖为美,所以你看只要是唐朝的壁画、雕塑,都以圆融、丰满为主。我们当下喜欢“骨感”美,很多女孩子都去减肥、瘦身,难道这不是错误导向么。我们在最年轻的时候,做着最荒唐的事,浪费着最宝贵的时间。以貌取人的观念如果深入人心,那么有着真才实学的人,将去往何处,这不就违背了“道”。只有我们不断的按照“道”的准则,行事做事,那么你就契合于“道”。老子的《道德经》不单单是一门自然科学,在今天,还对我们有正确价值导向!总之,阴晴圆缺,生老病死,成住坏空,都不是事物的本质,它们本没有界限,都是“道”在作用。“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万物本无衰杀聚散,自然而已。写到这里,同行车里的朋友们还在热烈地讨论着“道”......哈哈!《道情》宋代?白玉蟾白云黄鹤道人家,一琴一剑一杯茶,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人间桃李花。常世人间笑哈哈,周游四海你为啥,苦终受尽修正道,不染人间桃李花。常世人间笑哈哈,争名夺利你为啥,不如回头悟大道,无忧无虑神仙家。清静无为是吾家,不染凡尘道根扎,访求名师修正道,蟠桃会上赴龙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