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材必有用出自于李白吗其实是后人

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俗语,它和我生来就有作用,天下就一个我,这些个人现代思想都表达了一个意思。这种生而为人必有作为的思想我们认为最早来源于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就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那首诗,沿用了乐府古题,这首诗在中间有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把李白的豪放,不拘一格写了出来,但是实际上,这句诗也并不是出自于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雏形最早出自于孔圣人的孙子孔伋,孔伋曾经写了《中庸》来记录儒家思想,里面就有那么一章,里面有一句: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笃,这里指的是厚待,重用。即便年代久远,当时的文言文不好懂,可是从现代的汉语去理解也可以看出这句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意味,因此这篇也被人称之为《天生我材必有用》。由此看来,李白是当时科举是好好地学了《中庸》,说句题外话,他的思想行为却不太符合中庸的儒家思想。李白学好了《中庸》写下了我们认为很出彩的那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一直被后人作为在失落的时候鼓励自己的金句。可是事情还没有这么简单,李白的这句也不是原话,实际上是后人改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现在的版本,在当时的敦煌石室被打开的时候,找到了当时保留很久的手抄本,当时的《将进酒》叫《惜樽空》,里面的那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原本叫做“天生吾徒有俊才”,里面的很多句子也和现在的不一样,比如,岑夫子,丹丘生,后面两句的现在版本是,将进酒,杯莫停,当时的手抄本上面写: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还有一句是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当时版本是古来圣贤皆死尽,惟有饮者留其名。我们接着话题。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惜樽空》确实被改了,连名字都改了,那为什么改掉了那句天生吾徒有俊才呢?笔者是这样认为的,李白和他在一起喝酒的岑夫子,丹丘生都是很有名气和才华的人,他们去说天生吾徒有俊才可以说得过去,如果换做普通人,那么就不好意思说天生吾徒有俊才,普通人可能自己还不是俊才,自己的徒弟哪来的俊才!所以后人这么一改,就从刚开始的“阳春白雪”变成了雅俗共赏,谁都可以说这句话,谁说这句话脸上也不会发热,因为材可大可小,我们不用去因为我们不如谁而自卑,可以很严正地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行走在天地之间拥有自己的位置,可以浩荡正气,发光发热!改成今天这样,既比原来的诗雄壮,又贴近我们每个人的心,正是因为这样,甚至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样的改法,这首诗可能不会深入我们的心中,不会流传开来,我们也可能错失了这样的一首好作品。至于这首诗是谁改的,可能是以讹传讹,也可能是某一朝代的批判家改掉了这一句,我们都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李白是一个足够不拘束于一切的诗人,他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去琢磨这一句的时候,没有去功利地考虑我这样写会不会不能深入人心?会不会因此失传,可是李白就是李白,从来不去屈服于什么,不去考虑这样对我的影响,我就是我,不一样的花火,这也就是李白的人格魅力所在。其实笔者这么一解释,你也可以清楚了《中庸》的那句和李白的那句和现代的说法之间的关系,咱们再来梳理一下,《中庸》的那句是被现代人化用成现代的句子,后来的人觉得李白的那一句太过于不近人心,所以自己偷偷改成了自己化用中庸的那一句,其实这么看来一切都是后人在“暗箱操作”,哈哈!你有什么看法吗,欢迎表达出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