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格学习是人的一种高级本能,我们是教不会

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ge_ala
关于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我有三个信条:一是学习是人的一种高级本能,是教不会的;二是教要皈依于学,一切以学生好学为目的;三是先行后知,知行合一。————林格小语教育应当往根上走,这里的根是指传统文化的根。尤其再度认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温故而知新,至少可以反复揣摩以下三条法则: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们都会背并懂得《易经》里的这句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大学也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是学校之魂。这句话讲的是易经里的第一卦和第二卦:乾卦和坤卦。可以说,此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它揭示了天、地、人三才的关系,也就是说,人应当立身于一个怎样的空间里?两千年来,知者多,能解者少,再能将之实践出来的人,更少。对这句话的基本理解是:一、自然万物,之所以生生不息、刚强劲健,乃因为它是运动的、变化的,相应于此,君子也应该顺应这种运动和变化,主动去学习,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超拔,这似是一种宿命性的要求。二、大地因为厚实、包容、和顺之格局和气势,才使得万物生长、繁荣茂盛,而君子应当效仿之,不断沉淀德行的厚度与辽阔,并以包容、无私的胸襟,来处世立身,来待人接物,从而实现一种永恒之价值。归纳起来,就一句话:顺应、学习天道,坚持主动,不断自我更新,让学习变成一种信仰,同时渐渐积淀德行之厚度,成为天地间一真正的君子。常有人问我,学习的本质是什么?我总是这样回答:学习的本质是自我更新,就像蛇褪皮一样,不断获得新生。事实上,我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坚持自主学习,每天争取进步,这是我唯一的自信所在,而这也正是因为《易经》的这两卦给了我重要的启迪。某一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是人的一种高级本能,人要生存、发展,他必须学习,这就像人渴了就要喝水,人饿了就要吃饭,这是我们教不会的,我们的教,只是引领他自我发现、自我觉醒,从而实现他自己的高级本能、提升他的生命质量。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我从来不认为我能教会学生什么,意味深长!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怎样引领人的自我发现、自我觉醒呢?一言以蔽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句话在《中庸》里。其真正的含义并非“以牙还牙”的小人之意,而恰恰是圣人的大爱之语,是极高明的教学法,可能被曲解了数百年了。把它放在语境里,“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是说,君子教导人,就是用他自己身上本来就有的、本来就明白了的东西,来诱导他,让他明白,让他进步。就像学生上课问老师问题,老师不是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一些问题,一些学生已经掌握了的问题,几个回应下来,学生自己就明白了。我常常把这个归纳为课程教学的一个灵魂:生成。生成,就是“因势利导”,就是“教要皈依于学,一切为学生好学为目的”,就是“止于至善”。我自己的授课体会是,我极少去备课,都是现场“生成”的,课程所需要的资源均是顺手捻来的,或受众的回应,或当下的一物一什,或找一个合适的比方,任意而为之,但心里则是严谨的,对于课程之定位、目标、形式、计划、评价是极为清晰,尤其紧紧抓住内核不放,只是内容上,主要依靠“生成”,“生成”的东西才是活的,才是入心入骨的。有人尝试着把我的授课录下来,转成文字,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乃道也,掌握了此道,则可直行矣。三、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先生针对之前的大儒朱熹的“先知后行”而提出的,具有革命性。两者有重要的区别:“知行合一”的“知”,可以理解为:良知、本心、道心。而“先知后行”的“知”则可以理解为:知识、认知、学问。同样,“知行合一”的“行”可以理解为:实践本能的能力和面对规律的克制力;“先知后行”的“行”可以理解为:实践知识的水平和践行落实知识的爆发力。后者的“行”有一句现代语句可以反应出来,即“实践出真知”。两个“知”和两个“行”不可混淆。“知行合一”,可以进一步转换为教育上的话语系统:天人合一,因此,人要自觉遵循天道,守住良知,争取站到道心层面上去认识自己、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从而实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我的理解可能比较肤浅:“行”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行易知难,那就先行,行了,就真正的知了,真正的知了将更利于行,故而,孙中山讲,“天行健,以奋斗前进”。要把“知行合一”这句圣人之言活出来,首先是“有守有为”,先守住良心,守住规律,守住经验,守住中国传统文化,其次做到“言行一致”,说到的要努力去做到,保持对自己的真诚、安心,不断修正自己,最后才能达到“知行合一”、“吾性光明”乃至“不假外求”,实现真正的自由度。这里确实存在一个梯进的过程。所有的创新,是在知行合一之后发生的,否则就是死板的控制,从照着做,然后接着做,就实现创新了。基本书院·文化育人之藏传老蜜蜡项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3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