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中庸思想强调的是取得各个方面的平衡与和谐,以实现内心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中庸思想中获得启示,以建设有秩序、有规律、有品质的社会生活。
最早提出"中庸"概念的是孔子。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中庸”的应用,如子贡曾问:"师与商也孰贤?"孔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说:"然则师愈与?"孔子说:"过犹不及。"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认为子张和子夏都有缺陷,子夏是不够,子张是太过,但太过了也等手不够,这就是"过犹不及"。再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说质朴和华美要相得益彰,不能只强调一面。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极端,中庸则主张"执两用中"、"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孔子赞成的是大舜处理问题的方法:"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由此可见,中庸思想强调的是适度的行为和心态。“中,正也”,”,“庸,用也”。中庸之道,就是要求凡事中正合理,恰到好处。如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读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以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立身处世待人,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准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各种诱惑和压力,有时会被困于过度要求和过度追求。然而,中庸思想告诉我们,过度和偏激都不是明智的选择。适度地安排学习计划、掌握时间管理、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都是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的。只有适度地行动和思考,我们才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诸子百家儒家的中庸思想中庸之道的“中”,是“过”与“不及”的联结点和分界点,但绝不是简单的中分点。真正意义上的中庸之道,也绝不是机械的折中主义。事实上,中庸之道的平衡点并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审时度势,因时、因地、因人、因物展开适宜的积极调整,这就是所谓的"时中"与"权变"。"权"就像秤锤,它在使用时需要滑动才能保持平衡,这样才能正确地称重,是谓"权变"如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称为"经",而“嫂溺援之手"则属于"权",凡事都不能太过刻板,否则就脱离中庸之道的本意了。所以,中庸思想提倡的是和谐与仁爱。社会是一个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物群体聚集的地方。在这个多样性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和包容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的存在和权利,并乐于助人,都是我们用心与行动追求和谐的体现。只有与人为善,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与理解,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和谐社会氛围。
中庸思想还提醒我们要审慎思考和选择。我们应该拥有开放的思维和批判的眼光。我们也需要审慎选择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考虑到自己的价值观和道义准则。在世俗浮躁的社会中,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和冷静,根据自身需求和现实条件,做出更明智和合理的选择。
儒家的中庸思想中庸思想给后世留下很多警世名言,到今天我们仍然受益,例如:
1、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2、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3、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5、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7、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8、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9、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的中庸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在生活中应用的智慧和指导。通过坚守中道、适度行事、追求和谐与仁爱、审慎思考和选择,我们能够在人类生活中达到真正的平衡和和谐,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能力和品质,迈向个人成功和社会进步的目标。让我们在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同时,以儒家的中庸思想为基石,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文忠三式国学:道法自然
年11月7日